当年刘备是想在荆州找到外援,所以才刻意和黄祖结交,不料黄祖更偏向于蔡家,而蔡家敌视自己,所以他和黄祖的这份交情也就没有了后续。
说起来,这件事还令刘备颇为惭愧,他尚未看清荆州势力格局,便贸然出击,结果一事无成,反而让刘表不满,这是刘备的一个教训。
今天刘璟旧话重提,令刘备心中不由感到一丝惭愧,他摇摇头苦笑道:“贤侄是说黄祖吧!这是我两年前做的一件蠢事,不提也罢!”
刘璟也笑了起来,“叔父心胸果然非常人所及,其实我是想求教叔父,如何能彻底铲除黄祖,使我能占据江夏。”
刘备注视着刘璟的目光,见他目光中充满诚恳,刘备心中沉吟片刻,笑道:“这是荆州内部事务,我也不敢妄言,贤侄莫问我,其实不妨问问州牧,他可比我思虑更远。”
刘璟不由暗骂一声‘这只老狐狸’,他却不肯放过刘备,又继续问道:“俗话说,旁观者清,叔父征战数十年,经验丰富,为何在这关键时刻,不肯指点侄儿一二?”
刘备凝视他良久,微微叹了口气道:“贤侄也知道这是关键时刻,眼看江东军大军压境,这个时候,你应该和黄祖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江东军,若黄祖不幸败亡,你以一己之力,能否**撑得起江夏之危?”
刘璟沉思片刻,又看了一眼刘备,见他一脸严肃,刘璟忽然起身深深施一礼,“叔父指点,小侄感激不尽!”
刘备呵呵一笑,“贤侄,我可什么都没有说。”
第172章 战争阴云迫近
、、、、、、、、、、
彭泽湖外的长江之上,一支由两千余艘战船组成的船队正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延绵数十里,声势壮观浩大,在前面一艘近千石大船之上,一面大旗在桅杆上猎猎飞舞,雪白的金边大旗上写着斗大的‘孙’字,殷红刺眼,数里外可见。【全文字阅读】
船头上负手站着一人,身材中等,却十分健壮,他身着一件紫色禅衣,宽衣博袖,头戴远游金冠,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相貌异于常人,此人便是江东之主孙权。
从建安五年登基为江东之主,至今已愈年,年来,孙权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使江东财政富足,士卒精锐,江东军已经做好了出兵荆州的准备。
西取荆州,统一江南,这是江东代君主十几年的梦想,虽然中间出现了刘璟和缓江东的举措,但那毕竟只是刘璟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荆州有诚意,甚至出现了孙权派人去襄阳报丧,却被荆州拒之城外的一幕,这便严重破坏了刘璟和江东刚刚达成的一丝和解气氛。
到建安八年秋天,时机已成熟,孙权在朝臣上下一致的支持下,毅然出兵六万,并动员两万船夫,孙权亲为主帅,命中护军周瑜为裨将,校尉凌统为先锋,又命副都督鲁肃为后勤粮草总督,率领两千四艘战船,浩浩荡荡杀向江夏。
孙权负手凝望江面,良久,回头对周瑜道:“公瑾!”
周瑜连忙上前施礼,“属下在!”
“你可命人去柴桑告之刘璟,江东大军即至,命他早日投降,可保柴桑军民安全。”
旁边大将徐盛上前急道:“吴侯,恐怕刘璟不会投降。”
孙权淡然一笑,“不投降也罢!他可弃城而走,我同样饶过柴桑军民,否则,我必报去年之仇。”
周瑜点点头,“属下明白,这就派人去送信。”
孙权望着西方浩荡的江面,又忍不住微微一叹,“刘璟此人不错,堪称大才,可惜他是刘表之侄,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早除之!”
说到这,孙权回头对众大将道:“传我令下去,攻克柴桑后,生擒刘璟者,官升两级,赏金万两,取其级者,官升一级,赏金五千两!”
重赏之下,江东将士无比跃跃欲试,他们的心全部都飞向柴桑。
。。。。。。。
柴桑城头已经点燃了柱烽火,熊熊烈火喷向天空,向江夏、向整个荆州发出了战争的信号。
柴桑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刘璟得到了确切情报,江东八万余大军即将抵达江夏,柴桑将是江东大军攻打的第一站,刘璟心里很清楚,一年前他之所以能侥幸战胜江东军,那是因为江东老夫人去世,江东军才被迫撤退。
如今江东八万大军进攻江夏,皆是有备而来,柴桑无法再抵挡江东大军的攻势,刘璟毅然做出决定,柴桑军民全部撤退到下雉县和阳新县,他率两千军坚守柴桑。
柴桑军民已开始大规模撤离,一艘艘满载人口和粮食的船只驶离了柴桑,向西面的下雉县和阳新县方向驶去。
城头上,刘璟久久凝视着码头上的人山人海,柴桑民众扶老携幼,带着一包包值钱的细软,正在耐心等待上船。
这时,徐庶慢慢走上前,站在刘璟身旁,过了良久,刘璟问他道:“可派人去给黄老将军送信了?”
“已经派去了,给州牧的信和黄祖的信也都派人去送了。”
刘璟笑了笑,“那我就放心了。”
片刻,徐庶又忍不住问:“为何不全部撤离,留一座空城给江东?”
刘璟摇摇头,叹息道:“我承担不起这个‘信义’的损失,若全部撤离,我刘璟必被千夫所指,关键时候弃城而逃,我何以面对荆州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