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当金--日成被苏联安置在平壤时,这位朝鲜领导人就对挥师南下统一朝鲜念念不忘。他在这个问题上毫不退让,一再恳求苏联领导人
斯--大林准予他采取行动。1949年末,他在一次会议上告诉斯--大林,自己要“用靴(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
当**高举革命大旗,眼看就要一统中国(推翻其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清末**战争百余年半封建半殖民统治》)时,金日成
对斯--大林的施压也与日俱增。**的成功似乎加剧了金日成的挫折感--**已经一跃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卓越的政治新领袖,而他却只
能困在平壤无所作为。没有苏联的准许与援助,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统治半壁江山的他还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于是,金--日成
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斯大林施压。他所兜售的想法十分简单而明确,听起来也似乎轻而易举:一场**运动就能红遍南方,在他看来,只
要朝鲜劳动党团结一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一次革命战争,南方人民就会立刻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战争在几天之内就能胜利结束。
过去,斯--大林对于金--日成的反复恳求一直反应谨慎。美国人没有离开南方,虽然他们的权力仅限于顾问,但是斯--大林仍然处处提防,不
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然而,金--日成根本就没有把美国人扶植的李承晚(傀儡)政权放在眼里,并且对自己所信奉的**深信不疑。
因此,他一直对斯--大林不依不饶。在金--日成看来,只要苏联人不再阻拦,同意他挥师南下,那么假以时日他所领导的人民军就能所向披靡
。同样,李承晚也认为,只要美国人不再令人生厌地对他指手画脚,攻克北方简直易如反掌。
对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一定程度上的军事对峙局面,斯--大林并无感到不快。在他看来,双方的对峙程度不算太严重,但足以使双方擦枪走火。
。。。。。为了得到苏联的准许,从1949年末到1950年初,金--日成一边加紧厉兵秣马,一边三番五次赶赴莫斯科进行游说。在这几个月里,
苏联一直抱着静观其变的态度,想要看看如果允许金--日成南下,自己能够有金光胜算。最后,他们认为美国人不会插手。在斯--大林的要求
下,中国领导人与朝鲜劳动党领袖面对面地就美国可能采取哪些行动进行了一次讨论,并且一致认为:假如美国真的介入,能否指望苏联派兵
增援。“如果到时候你打不过美国,我不会出手相救。你还是得让**助你一臂之力。”金--日成的任务,斯--大林说,就是向那位对“东
方之事知之甚深”的**寻求更为可靠的援助。6月27日,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越过北纬38度两天以后,金日成才通报中国当局,在此之前,中
国只能依靠广播报道获取有关信息。。。。。。
对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来说,这不是一场内战,而是一次越过国界的“进犯”,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行径”。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
,西方国家因没有及时阻止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这种观点对于中、苏、和朝鲜却显得匪夷所思。他们认为
,美国授意作为南北分界的那条38度纬线,根本就不是什么边境线。在他们看来,朝鲜在6月25日的所作所为与当时印度尼西亚尚未结束的,而
中国业已结束的国内战争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他们代表朝鲜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的一次行动而已。
第七十二章 云山伏击战(之六)
中**队的包围圈越缩越紧,现在美骑8团士兵几乎无人再谈论援兵行动了。当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几架b-26战机对该地进行了疯狂的空袭,但是天公不作美。还有一次空投补给行动,一架高空侦察机在距离美3营防御圈大约150码开外处投下一个粗呢包裹,美军兵士一路匍匐过去捡了回来。。。。。。美援军是不会来了。数天前就坚持让骑8团撤离该地域的美骑一师盖伊师长曾经派出几支队伍前来营救,但是途中却遭到埋伏在一处最佳地点的中**队的迎头痛击,并且切断了他们北上的道路。这是中国某军的一支队伍,他们早就埋伏在此,等候一举歼灭前来营救的美军。虽然美军依仗猛烈的炮火与空中打击力量,对层层设置的志愿军阻击部队造成严重威胁。约翰逊中校率领的美骑1师5团是其中的一支救援分队,他们试图突破中**队的防线,但伤亡惨重,包括美骑5团团长约翰逊等数百官兵葬身于此。11月3日,眼看救援无望,美第8集团军米尔本军长下令该师撤回。美骑1师盖伊师长结束了救援行动,不得不让被困者自生自灭。盖伊后来说,当时他自己作出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
当天晚些时候,又有一架美军侦察机传来消息,要这群被困的美军士兵尽力突出重围。夜幕降临以后,中**队发起了全面进攻。被困的美军士兵向南方和东南方向的道路上一些废弃的联合**车辆发射反坦克火箭筒,车辆很快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汽车着火后会燃烧相当长一段时间,既能作为美方的信号弹,也能暂时有效地阻止志愿军战士的进攻。然而一夜工过去,防御圈内尚有行动能力的美军兵士仍在不断地减少。一开始他们还有将近1000人,但是至11月4日天亮前,理查森估计,大约有数百人被中**队击溃、逃散。第二天晚上又是一场硬仗,美军的最后一辆坦克也完蛋了--有人说是美军士兵故意毁掉的,也有人说是在战斗中被志愿军战士击毁的--这样一来,被围美骑3营与外界的一切无线电联系都不复存在了,意味着不会再有任何人前来救援,这一点着实令人可怕。有件事理查森记得十分清楚,那就是当中**队集中火力进攻时,美骑3营只剩下龙头洞最后一个地堡,而周围美军的尸体却堆积如山。
11月5日一早,理查森领着一支将近60人的队伍误打误撞地来到一个中**队的哨所面前,于是双方交火。现在他们已经暴露了目标,中**队也发现了他们的具体位置。在这支美军队伍当中,理查森端着美式冲锋枪领头走在最前面。当他觉得自己就要成功突围之时,却被志愿军战士发现并活捉。看来,他不能像东京总部承诺的那样,在圣诞节前回家了。反之,在接下来的两年半里,他将要在战俘营中度过。像理查森一样,汉克和彼得森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这次战斗结束后,美骑8团原有的2500人中死伤900余人。时运不济的美骑3营几乎全军覆没。迄今为止,这是朝鲜战场上美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败仗。美出兵朝鲜且经过4个月的苦战,眼看就要胜利在望时,战场形势却突然逆转。这一结果对于一向战无不胜且一心想要打到鸭绿江畔、统一朝鲜半岛的麦克阿瑟们是雷霆痛击。不管联合**是否喜欢听到“撤退”这个词,他们也开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侧撤离,准备迎接援朝志愿军的下一轮攻击。但是此时,就像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一样,中**队在眨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到了哪里。他们悄悄地离开战场,又一次把自己隐藏起来。尽管东京总部的人们乐于相信他们已经离开朝鲜,但是实际上他们仍然藏兵于北方某处。他们希望美军再次陷入圈套,来到距离他们大本营更近的地方。云山战役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鏖战发生在3周以后,比云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云山之战是中国人发出的一个警告,但是公然出兵朝鲜的美军却没有注意到。11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发表一则公告。公报中称由于他已经在平壤北部收拢了包围圈,因此朝鲜战争基本结束。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志在必得。对于亲身经历了云山战役的美第8集团军的高级军官们来说,这次战役只是援朝志愿军潜在力量显露的冰山一角。
此时此刻,华盛顿的人们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正如后来美第10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注意到的那样,当援朝志愿军首次发动进攻的时候,麦克阿瑟把它当作一次轻敌,并立即致电华盛顿,对于任何有可能阻止他炸毁鸭绿江上桥梁的禁令表示抗议。如果允许援朝志愿军穿过这些桥梁,他说,“就会对我指挥下的美**队造成毁灭性的威胁”。参联会立刻回电,指出中国的介入,用李奇微的话说,就是“已经成为事实。”也就是说,对于美军是否应当继续北上,需要作出一番痛苦的权衡。麦克阿瑟再次回电,却与前一封电报自相矛盾地告诉华盛顿不用担心,美国空军完全有能力保护他的陆军,从而失败任何挡住去路的强敌。随着美军继续一路北上,决定朝鲜战争最终命运的时刻似乎已经到来。在自己征服朝鲜半岛的狂妄梦想与在强敌当前的局势下置美军安危于不顾两者之间,麦克阿瑟最终选择为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而将美军推入险境。
对此,华盛顿的高官们无可奈何。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后来写道:“麦克阿瑟究竟想要通过向我们展示这次惊人的军事举措达到什么目的?”此时此刻尤为关键的是:一支全新的、骁勇善战的敌军突然出现在战场上。而在大败美军之后,似乎转眼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艾奇逊补充说:“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他们完全有可能像上次那样突然卷土重来,给我们造成极大的阻拦。”
11月2日至4日,在朝鲜半岛另一端一个叫做“水洞”的地方,美第10军所属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一场与云山之战相当规模的战役中遭到了援朝志愿军的痛击,44人阵亡、173人受伤。美军士兵认定,志愿军的这次袭击显然经过精心筹划。志愿军早已布置好天罗地网,却等不及更多的联合**兵士北上自投罗网。水洞一役足以证明云山之战不是偶然巧合。这是美军停止北上、迅速南撤,从而避免与中国发生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华盛顿却无所作为。艾奇逊在回忆录中写道:“当麦克阿瑟展开这场梦魇的时候,我们就像吓瘫了的兔子,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2卷 第七十一章 -云山伏击战(之五)
志愿军后续部队很快拿下了美军营部指挥所,一部美、韩残兵败将在先前的美8团指挥部200码内建立了环形防御带,然后匆匆忙忙在松软的河床上挖出了几道战壕,把数辆从沿途公路上败退下来的坦克推了进去。这样一来,他们具备了一点儿有限的火力,另外捕捉到了一些微弱的无线电信号(这数辆美式坦克的无线电台那时还能正常使用)。那天晚上,美军一直在开火。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虽然中**队(当时38军曾错误地判断云山镇隐藏着美军一个黑人团从而失去了追歼逃生之敌的战机)完全可以趁机将他们一网打尽,却没有再次全面出击。那天晚上,约翰逊上校认为,那天晚上援朝志愿军战士和美军一样都感到十分困惑。不过,约翰逊上校还记得,志愿军战士的困惑没有持续到第二天。破晓时,美军稍稍松懈了一口气。他们熬过了中**队的第一次攻击。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很少在白天进攻。即使这是美中两军的第一次交锋,美国人也觉得中**队与朝鲜军队大不相同。这里似乎仍然还抱有一线希望。从他们收到的最后一条无线电信息看来,美援军骑5团已经上路了。
当米勒等被困在战壕里的时候,美k连的其他士兵正在手忙脚乱地转移该炮兵连的6辆榴弹炮车。他们迅速关上窗户,想要挡住志愿军的炮火。然而,当他们制定好突围路线,临时拼凑起一支残存的护卫队(约有17部车辆,由卡车拖着榴弹炮,美式吉普车运送人员与给养)时,一切为时已晚。志愿军战士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切断了敌军通向南逃的道路,并且埋伏在道路两旁守株待兔。其中许多士兵都配备有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解放战争中从国民党手中缴获或者购买的汤普逊冲锋枪。尽管美军早已淘汰了这种枪支,但是此时它们大派用场。
中**队先是堵住了美军的去路,然后便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汉克中尉是该连指挥官之一,他曾经在二战中参加过登陆冲绳岛战役;当天晚上,他也是护卫队成员之一,并且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后来他告诉米勒,他们本来没有一点儿突围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连被志愿军战士消灭。就在那天早些时候,米勒曾经向上级请求开始撤退,得到的答复却是要等候命令。米勒说:“我们等不来什么命令,因为我们完全失去了联系,所以只能尽快突出敌方的重围。”包括炮兵连长杰克上尉在内的少数几个人率先登上了吉普车,并且设法突出重围。当时中**队突然停火,大概是想等那辆拖着榴弹炮的大卡车过来时再集中攻击,因为这个战利品不仅更加惹眼,而且还可以顺便制造路障堵住美军的退路。最后,该连大约180名士兵逃生的屈指可数。这是美军最后一次试图逃出云山地区。奉命前来救援的美骑五团也已经土崩瓦解。米勒、神父卡朋等35名美军士兵都成为俘虏。。。。。。
美骑8团1营的官兵对中**队的伏击大吃一惊。实际上,此前他们曾经与中**队有过一次小规模的交火,却不知道自己的对手究竟是何许人也。1营d连(重机枪连)的一名19岁下士雷戴维丝还记得,那是一次漫无目的的乱射--这种事情好像经常会发生。10月31日,他们已经抵达云山镇。当他和一支连级规模的队伍穿越一片稻田时,附近的几座山头上突然传来了枪声。戴维丝记得,枪声刚刚响起的时候,他们显得漫不经心,许多人甚至边头盔都没有戴。接着,双方都后撤了。真正的激战在一天半之后才到来。戴维丝隶属于一支重机枪分队。他们驻扎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在的山头位于一条通往东南方向道路的南端。这条道路十分狭窄,一次刚好只能通过一辆牛车。然而当时美骑8团的车辆却一辆接着一辆,磕磕碰碰地难以顺利通行,好像美军离开了汽车就不会行军一样。在敌军看来,他们显得十分无能。中国士兵徙步行军,轻而易举就穿过那条道路直达高地;而美军士兵的命运似乎和那些机动车辆连在了一起,全都被困在了低地。
刚过子夜,中**队发起总攻。在过去的4个月里,无论是参加哪场战斗,戴维丝总会遇到敌众我寡的状况,但这一次对于他的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机枪因超负荷使用而失灵。戴维丝早就预料到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刚到朝鲜的时候,对于这种必须由两人操作的武器,他负责背负弹药,接着负责装弹药,最后才成为一名重机枪手。。。。。一开始,美军士兵使用的是步兵最为常见的武器--m-1自动步枪、卡宾枪甚至机关枪。但是无论什么武器,对于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敌军来说都远远不够。有一次,营长鲍勃凯恩中校对他说:“这场战争的关键就是,你得撂倒100名敌军,然后就能回家了。等到你真的撂倒了100名敌军,这场战争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过,至于为什么要撂倒100名敌军才能够回家,凯恩没有作过多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