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幾”,微也。“谏”,劝也。孔子说,侍奉父母亲,要幾谏。古人云:“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父母也是人,人无完人,他们也会有过错。做子女的,对父母的过错、缺点,要委婉地给他们提意见。圣人不是一味地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有过错,子女应该劝谏他们。但是劝有其法,怎么劝呢?含蓄地、和颜悦色地。 “见志不从”,你和颜悦色地给他们说了,父母亲还是不听。“你懂啥子,不要你管我,你还有资格管我?”他们不听你劝谏的时候,你仍然“敬而不违”——这是讲的态度,你对他们还是要尊敬,不违背。“劳而不怨”,替他们操劳而不抱怨。这几句话其实是讲如何与父母相处。从这里也看出孔子讲的父子关系并不是要求子对父绝对地服从,而是相对的,父慈子孝,父母有过,子女也要给父母提意见,但要注意方法。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这是经汉朝人改造以后的产物,并非孔子的原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的时候,做子女的不要出去远游——这是孝道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不远游?因为父母需要子女来侍奉、照顾。但是子女要求学、要出去做事、要从军报国,不得不远游,那怎么办呢?“游必有方”。你可以离家万里,但是你要给父母写信报平安,要让父母知道你的下落,要随时保持联系。一是为了让他们放心,二来家里一旦有急事,父母也知道到哪里去找你。
劳而不怨。 共和国五十八年孟夏李里绘于蓉城东门天人轩。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去世,三年内不改变他们的美德,这就是孝了。父母虽然也有缺点,但毕竟是有美德的,只要你不改变父母身上的美德,就叫尽孝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是说对父母的一切品行你都坚守,非也!这句话的关键在“道”,美德,你不要改变父母的美德。这句话在《为政》篇中已出现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从这一句最能看出儒家的孝和仁德之心。对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啊,“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来你感到很高兴:父母又多陪了我一年,你看我都92岁了,我的父亲还在啊,又活了一岁了,多好啊;二来你会担忧:哎呀,父母亲又老了一岁了,他们和我们相处的日子又少了一年了。这句话最能体现孝敬之心。“父母在,不远游”要求你体察父母之心,将心比心,是谓孝;而这里要求你不仅从父母之心出发,还要你记得父母的年龄,并以此为喜忧,这是更大的孝。现在很多父母把子女送出国,等到自己老了,只能和老伴在家相依为命:苦啊,想孩子啊;而儿女也无法对父母尽孝。“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这是孝的关键。
里仁第四(7)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说话。为什么呢?后边一句是原因。“耻”,就是以……为可耻;“躬”就是自己的行动;“逮”,达到。以自己的行动不能达到为耻。轻易说出口的话,是不是也能这样轻易做到呢?所以“非言之难也,而行之难也”。儒家强调身体力行,践行,不轻易说,是因为怕自己做不到。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之以礼,注意,《论语》里讲的“约”,其中一种意思是指约束,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鲜矣”,少。因为以礼来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是很少的。一般而言,一个人严于律己,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他犯的错误就会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语言不能顺利地说出口就叫“讷”。“敏于行”,行动很敏捷。因为说话是很容易的,可是行为呢?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是很困难的。因为说话容易,所以你说话要谨慎;行动不容易,所以你要敏捷。古人讲少年要老成,因为青年人血气正盛,很张狂,所以要注意谨慎、稳重。而老年人血气已衰,更应该精神抖擞,让自己生气勃勃。君子都是少说多做的,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少说话多做事的人,而不喜欢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什么叫孤?鳏寡孤独,这是有讲究的。孟子说,妻子去世了的称为鳏,丈夫死了的称为寡,从小没有父母的称为孤,老而无子的称为独。这是“孤”作名词的意思。这里的孤,是形容词,意思是孤独、孤单。“德不孤”,如果你是个有道德、有德行的人,“必有邻”,字面讲是必然有邻居,就是说人们会来亲近你,与你为邻。如果别人都不愿和你相处,那说明你自己的品德出了问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读shuò,屡次、多次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过于殷勤。侍奉国君太过殷勤,就是自取其辱。对朋友太过殷勤、太周到,反而会被疏远。我们今天常常说,太亲近反而会疏远,距离产生美。你过于殷勤,什么事情都照顾到,关心多了,人家反而厌烦你。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不明白“恰当”这个道理。与人相处要恰到好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里仁》篇很好理解,就是孔子对《八佾》里说的种种社会现象开出的方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先进第十一(1)
上半部《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