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阴沉了多日的天气放晴。
天气一放晴,气温明显上升,冬天要过去了。
红薯作坊又开始运行。
今年红薯减产,再有半个月红薯作坊就会彻底停工。
村人虽然不舍,但也没其他法子。
大年初十,黎荞和陶竹两人坐上牛车去了县城,又到了他们从红薯作坊领钱的日子。
到了县衙,江知县将银子结算给他们,然后说起了修路的事儿。
明知府决定把府城-平城的官道修成土坯砖路,这条路太长,所花费的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
明知府原本不打算修这条路,但平城的粉条生意需要这么一条路,于是明知府和江知县商议了一番,决定还是要修。
修路需要银子,但不管是县衙还是府衙,都拿不出银子。
想修这条路,得让众人捐银子。
平城那些靠着粉条挣了银子的人,还有府城经常往平城而来的人,成了他们的重点募捐对象。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江知县募捐到了四万多两银子。
这是一笔不小的银子,不仅仅是富人掏了钱,一些家境普通的百姓也掏了钱。
修这条路对平城极为有利,以后会吸引更多的外地商贩过来,所以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愿意掏银子。
当然,掏的不多,一文,几文,十几文,即便是加一起也没多少。
能凑够四万多两银子,主要是靠富人。
像是王掌柜,直接捐了五千两。
赵掌柜也很积极,捐了三千两。
江知县身为父母官,也捐了一千两银子。
还有县城里那些大大小小开店铺的,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主,这些人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被迫,但甭管自愿还是被迫,在江知县找其谈心且捐了一千两的事实跟前,他们都无比支持修路。
所以,富人们凑了四万两银子出来。
明知府那边还没有消息,但府城富人多,明知府募捐到的银子肯定比江知县募捐到的多。
黎荞是知道修路一事的,他和陶竹年前虽然没有去县城,但这么大的事儿,有无数人将消息传给他。
他当时想要捐银子,但江知县不让,江知县说他已经把平城到三柳村的路给修了,平城到府城的这条官道,暂且不用他出力。
等真的修起来,若是缺银子,那他再象征性的捐一些。
江知县不想让黎荞花太多银子,圣上的御笔匾额明确点出来了:必有余庆。
黎荞必须得富!
若是在他任职期间黎荞花出去无数银子,那还算什么必有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