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庐江诸事
几天的时光就这样迅速过去,很快,庐江便迎来了恼人的夏季。于此同时,庐江下辖官员的任免、奇观的建设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官员任免方面,由于张彦前几日终于又得到了三位帮手,因此他便在第一时间将糜芳等三人分别任命为了舒县等地的县令,也算是补全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短板。
而这,也意味着整个庐江所有的直辖领地第一次尽数纳入到了张彦的掌控之中。
在此之前,除了作为郡治直辖的皖城之外,其他的几个县城虽然名义上也接受张彦的管辖,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手进行治理,这些城市并没有做到和整个庐江步调一致。
这三人纷纷走马上任之后,整个庐江,在实际上不归属于张彦管辖的,也就只剩下了几个县侯所掌控的侯国。
和筑城立县的县城不同,由于安风侯国等地的人口相对稀少,为首者又都是些皇亲国戚,平日里很少在自己的领地之中居住,因此这些侯国大多都处在一种较为原始的聚落状态。
就以安风侯国为例,便是由一个极小的城镇和周边的大量村落构成,并没有像皖城这样用城墙包围并保护起来的城市出现。
也正是因此,对于这些侯国相对独立的状况,张彦其实并不感到心急。
无论是从直辖成本还是效果来看,这些占地及广,又没有一个合适用来进行集中执政场所的地区对于目前的他而言并没有什么直辖的意义。
暂且不提这些侯国,在最近刚刚被纳入统治的几个县城之内,仿照皖城现有模式的几个官署都已经被搭建了起来,民政署、治安署这类最为重要的部门目前都已经在当地士族的支持之下成立。
而皖城这边,也是适时的搞出了一些新的花样。
就在一周之前,也即是八月初一的那一天晚上,皖城的世家们便是发现又有两个崭新的部门在他们的太守张彦示意下成立了起来。
只是不同于民政署等底层机构,新成立的“科技司”与“工业司”显然是负责一些不同于他们以往对于大汉官吏体系认知的东西。
就比如这科技司,在皖城现有宣传体系的宣传之下,世家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专攻“科学”,有些类似于九卿之中,专门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的“少府”的郡属机构。
可与少府不同,这科技司所负责的东西,显然不是专门面向皇室,而是向着整个东汉底层居民的需求沉浸了下去。
不仅仅是科技司,就连和科技司一同诞生的“工业司”也是如此。
如果说科技司的作用是将那些有利于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发明带到张彦治理直辖的庐江的话,工业司所负责的,大概就是这些东西的集中生产与分配工作了。
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原因,导致这两个新成立的部门并没有像是先前的民政署与民政司那样深得世族豪强的喜爱,而是充斥着淡淡的“不学无术”的味道。
也正是因此,截止到一周之后的现在,这两个部门的人手都还没有配备齐整。
这其中除了庐江现在存留的读书人数量本就不够之外,自然还有着当下的世家对于“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这两项工作的不屑心理影响了。
虽说在汉代,暂时还没有相后世那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极端思想出现,可当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弊病却也是初步显现了出来。
诚然,在那个有些特殊的时期,这样的做法自然有着他存在的意义,但这种相对较为封闭的统治政策,却是让当下的读书人对于一切不属于“君子六艺”的工作都有些不是特别上心。
所幸,张彦还有着不少寒门子弟的支持,这才没有让这两个部门的建立工作胎死腹中。
截至目前,为了能够将这两个部门的人手配齐,张彦已经两次下令,提高庐江下辖一切技术官僚的福利待遇,其中那些作为小组负责人的家伙,他们的薪水俸禄甚至已经隐隐达到了蒯祺这种年俸数百石的夸张地步。
至于工业司这边,张彦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不再指望与那些看不起生产工作的士子,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另外一个群体——也即是东汉的商人身上。
不同与“君子”,商人在这个时代便已经发展出了最基本的行商理念,他们大多比起那些世家子弟更能够了解物资在生产过程之中的流动,也更能了解,张彦这样集中生产的行为会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多么庞大的价值。
在张彦命令宣传部门将重点转移到商人群体之后,很多期望“做官”的商人顿时如获至宝,主动的填充到了张彦麾下的这个组织之中。
到目前为止,庐江的工业司下辖虽说只有一个简陋的肥料生产工厂,专门负责批量生产经过腐熟的农家肥,可在过段时间技术成熟之后,张彦还会在其下辖新设火药生产工厂、化工产品工厂,甚至是未来的一系列武器装备生产工厂。
不同于便宜廉价的农家肥,这些可都是能够实打实的帮助张彦吸金的东西。
矿工采矿需要火药吧?
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用到一些肥皂之类基本的化工产品吧?
就算不考虑那些军用物资的生产,就仅仅是民用火药生产这一项,未来便会成为庐江除了税收之外的第二大,甚至是第一大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