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战乱多年,教育基本是停滞的状态,父皇执政后大力推广儒学,父皇开设太学,广修学宫,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儒学知识,加强整个魏国的儒学氛围教育。
而国子学是士族大家、一定品阶官员的子嗣才可以去受教的地方,楚燃是代国皇子去国子学是合适的。
单独受教这样安排就别有深意了,是想增加拓跋楚燃对魏国的好感度,将来拓跋楚燃回了国,做决定时会偏向魏国。他现在是皇帝的儿子,将来是皇帝的弟弟偏向魏国,当然是对魏国有利的,就是以后没有质子输出,联盟关系也可以缔结。
当然这是以楚燃在魏国待的愉快为前提,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就在秦国当质子当的很不开心,后来逃回了燕国去,后来就有了荆轲刺秦,当然刺秦的原因很多也不是这一个。
战国时也曾有强国辅助在本国的质子,归去后当了国君的史实,都是为了联盟稳固。
丞相确实和父皇汇报过楚燃受教一事。只是除了玉珩分析的,还有楚燃是质子,国子学里面都是高官显贵之子,一是可探听的消息太多,二是贵戚、世家的孩子仗势欺人惯了。
拓跋楚燃是质子,年龄又小身份低微,不过是个人质,以后欺辱这个孩子是可以预见的。质子受了欺负、侮辱,魏国也不能不管不问,单独授课吧!找的是国子学里才高八斗、德高望重的博士。(一个职位和现在的学历不同。)
最初玉珩对楚燃亲切,也有着对两国未来的长久考虑,对楚燃的好也带着国家谋略在其中的,初时并不只单纯因为喜欢。
他也想将来楚燃返程,两国间能相交敦睦,只是后来发现楚燃品性端正、活泼,最重要的是这孩子真心对自己好。这些都是之外的事了,玉珩此时比较关注的是“那你要认真些,你应该赖了很久的功课了。”
楚燃想习了功课,就没有这么多时间来看哥哥了,就得好好听夫子教习,又想真是走到哪里都要学习,当质子还要学习,代国学习,魏国学习,这也算是出国留学了吧?走到哪都要学习,管你爱不爱学习,硬摁头学习就对了。
--------------------
第7章长安城法纪治理
未央宫、宣室殿
未央宫前殿是父皇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重大宫廷活动也会举办于此。
宣室殿是父皇私下召见臣子议事的地方,因为有些事情不方便在大殿上与群臣讨论,故而会在宣室殿单独宣召,单独讨论,此时殿里只有陛下和王丞相两人。
“陛下登基执政已两年有余,之前是因为执政时间短,根基不稳,但是现在丞以为是时候,整顿国内法纪了。
城中皇亲国戚、功臣元老居功自傲、居高位而不体恤民情,食俸禄却不知忧君忧国。贪赃枉法、为虎作伥,京兆府尹邓若泽最近查到城中一小史都敢肆无忌惮的贪污受贿、欺男霸女。
已定下死罪,如此小事竟有若干求情之人,可见背后关系盘根错节。
臣以为现在正是整治朝野上下的时候,长江以北有赵国、代国、燕国、仇池、霍烨匈奴……,长江以南有南朝……。我魏国不过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不先整顿内部,健全法制、国家想日渐强大也是不可能的。
臣主张乱世用重典,对一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严加处理。首先就是要整顿整个长安城的风气、天子脚下,岂是他们为非作歹之地,由此推广到魏国各州、郡、县,方才能日渐强国。”
这位王丞相,陛下是非常、非常欣赏的,当时王修己还在山林隐居,陛下当时还是东林王,亲自登门去一间陋室拜访的。
与其相谈之后发现此人有不世之才,堪称当世诸葛,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的器重,连宫变大事都是与王丞相先商定好,才叫来玉珩执行的。
陛下登基为帝后,也是不顾朝臣意见,将王修己连升五级直至丞相。现在听他这样说自是支持,“爱卿做事,我向来信任,此事酌京兆府尹邓若泽,依法办理,爱卿督导国内法度执行,只管放胆去做,我定然支持。”
宁安王府,楚燃居然是跑着进来的,“哥哥,哥哥,你知道吗?我来你这时,听说柴市(那时候不叫菜市场,叫柴市)有人要执行鞭刑,那么多人跑去围观,我来的时候好多人都在往那边赶着去看,你去吗?我们一起去。”
玉珩也是好笑,看热闹真是人之天性啊!
“你们代国不公开处刑的吗?”
“我在代国皇宫里住也不可能到处走动啊!”未成年的皇子非特别是不能离宫的而且楚燃还小,他父母为了他的安全考虑肯定也不能让他到处去跑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可以到处去,没人管我了。我想去看看,你不知道,好多人都往那边去,可热闹了。”
看楚燃激动的样子,玉珩笑出来,终究是个孩子这么个事情,也如此的感兴趣。他见过的血腥太多,战场上各种死法的都有,这种场面他是不喜欢的。
想想自己去柴市口看热闹,这个场面也是很尴尬的。一个将军、一个皇子,我是叉着腰站呢?还是捂上脸围观,还是带上块面纱?凑这个热闹。这个长安城里是没有自己在乎的人了吗?碰见个人怎么回答呢?
碰见一熟人“将军也来了?”
“嗯,过来凑个热闹。”光是想想就尴尬,肯定不能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