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宁安王府,这许多日楚燃确实是好多了,孩子就是孩子,恢复起来还是快的,头皮里的伤因为有头发遮住,看不出来。额头上的就不行了,红色的痕迹非常明显,玉珩在宫里找了平复疤痕的药膏,天天的给楚燃涂抹,别人他也不放心。
把楚燃叫到自己面前,自己坐在榻上楚燃比来时又高了些,轻轻地一点点的上药,。这个漂亮的小男孩,还没有到弱冠的年龄是不用束发的,不过也没有按照汉家发式扎,遵循的是代国风俗是将头发半束,用一个玉簪挽在脑后,虽小小年纪头发也是黑长了。
小脸比刚见面时略略显出大人气了,脸部的棱角已经开始显现,眉眼端正尤其是眼睛笑起来弯弯的,孩子气实足,皮肤白皙却不是女性化的柔美,带着一种英气。
鲜卑族有血统优势天生就漂亮,楚燃又是皇室,皇家血脉,祖祖辈辈的漂亮人一辈一辈的基因融合,确实是天生就五官极美。右侧脸颊上有一个小小的酒窝,酒窝不该是左右两侧都有吗?为啥他只有一个?
玉珩一直觉得,男子的脸是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对于男人重要的是品性、能力、与他是军事能力、单兵搏杀能力。战场上搏杀时血溅到脸上,一张好看的脸根本没有用,生死相搏靠的是武力、是拼杀。
所以他一直也没有非常在意楚燃的容貌只觉得是个好看的孩子,但是现在看来,生出巨大的惋惜。
这么好看的小脸,疤痕好像是收了一点,但是红痕确实惊人,抚痕膏是宫中美人们用的,应该是有奇效的吧?只能这样了也没办法了。
轻轻地点在红痕上,薄涂一层再缓缓的揉开,两人在玉珩自己的寝室中,阳光从窗口宣泄进来,满室都是温柔,一片光亮中是一个俊美少年和一个半大孩子。
府中园林,风吹过松柏,松柏不动如山,吹过繁花,繁花浅咛含笑。
朝堂上,本以为因为当场廷杖了苻定已,朝堂上的纷争该结束了,不想总有人这么执着还是不依不饶,而且不依不饶的人还更多了。这次是玉珩的亲叔父苻以,估计也是被上次的处罚真心气到了,才会如此硬气。
“陛下,王丞相所做之事,天怒人怨,已招至天下百姓厌弃。长安城中,路边老弱妇孺,三岁孩童都在唱,修己修己,修人不修己,天怒人怨终灭魏的童谣。可见此事已经昭然天下,陛下应趁早剪除丞相等人,护我魏国万年江山。”
这首儿歌玉珩也是听过的,确实满长安都在传唱。这是古代搞谣言传播的老操作了,就像每一位了不起的皇帝都会说自己天生异象,母亲生他的时候二十个月生不下来,怎么可能呢?
二十个月母亲、孩子都早死了,坟头的草都两尺高了。说皇帝出生时,宏光万丈,周围八千里可见,怎么会呢?是太阳掉下来了吗?
但是古人非常信这个,因为这是天象,所以很多歌谣、谶语都会起到作用,现在看来不过是有人花了钱,找人四处扩散,拿钱的人多了,扩散的多了,形成了蝴蝶效应,最后就可以杀死谣言中的这个人。
玉珩自也知道,这歌谣从何而来,花这么大的力气,动用这么多的人,造这么大的声势,搞的满长安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要借着歌谣、谶语将丞相至与死地。就像当面魏昏帝斩杀大臣以应天象一样,就是王丞相不死,也绝对是要降职、下放。
王丞相跪下,声音洪亮有万钧不可敌之感,“陛下,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臣所作为,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庭上的汉人文臣都知道此话引自《春秋语》,意思就是一句话的褒奖胜过皇上送的衣服;一句话的贬低,比把一个人拉去柴市口公开处刑还丢人。
我现在声名在污泞里无法自辩,但是我所做无愧于天地,好与坏自有后世评说。
这歌谣王丞相也是听到过的,自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说的如此严重,群众运动做到这,死倒不至于,贬职是一定的了。
“修己修己,修人不修己,天怒人怨终灭魏”,父亲重复了这句歌谣。
“魏,灭不灭不在于歌谣在于朕,在于治世之臣,在于众卿。尔等不思忧国忧民、振兴朝纲,却为自己私利争斗不停,今日竟要至王丞相于死地,终是留你不得了。”
没有问询廷尉,着卫士将苻以带出去当庭处斩,就斩于苻定已上次廷杖的地方,两个人,一个廷杖、一个处斩,父皇护着王丞相,支持汉人大臣的做法,已然不可动摇。
处斩于前殿广场上,就是告诉所有百官,再有对王丞相存异议者,妄图杀了他的人,都是一死以处之。
而后,朝堂再无异议,一切都风平浪静,至少表面没一个人再说、再提、不说一团和气,至少是相安无事。
治安整治一事,长安城内再无阻拦,皇亲国戚、士族大家、富贵,一个个都屏息凝气、安守本分、遵纪守法的活着。
对他们而言也是这几年间,头一次这么老实。死,谁不怕啊?不能为所欲为了,不舒服但是比起死,老实的活着还可以喝酒、吃肉、看歌舞,日子还是能过的很好。至此,治安整治推广至魏国所有州、郡、县,魏国一国,风气大好,乱世用重典,果然是行之有效。
--------------------
第12章血洗护国将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