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命令!”
于是骑兵见着大一点的村落(比较少)和少一点的人烟处,马上围裹而上,里面的那些人惊慌而逃,由跟随着的高句丽和新罗的带路党用土语招呼他们“乡亲们不要逃,我们是好人,跟着我们有粟米吃、有羊肉吃(才怪)!!”
看到骑兵的长矛和马刀的逼迫,大部分人都站住了,乖乖地跟随着骑兵去到路上,而逃跑的任何人即被唐军射杀!
沿途清扫而过,路上东一处、西一滩都是鲜血和尸体,要不死掉,要不给带走,这是标准的战争行为,命令就得执行!
出手的往往都是新兵,由那些归华的吐谷浑人为主,他们年轻迅捷,彪悍勇猛,对于骑射非常熟悉,但这么杀人,简直就象游牧民族入侵唐朝时的翻板,只不过受害者不是唐人而已。
通过“清扫”沿路的高句丽人或者是新罗人或者不知道是什么人,他们心肠变得冷酷,渐渐适应战场。
这么做绝非冯小宝单独的决定,而是高级军官和参谋部共同决定。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让新丁成熟。
只有这样,才能够削弱高句丽的战争潜力。
只有这样,让被俘的劳众为大军从事劳作,减少大军的无谓工作,男的立营寨和运输,女的洗衣服,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带到前线上,他们作为攻城时的炮灰,填掉敌方的护城河、削弱敌方斗志和火力。
说实在话,冯小宝第一次听到范无伤的”三光提议“和“填沟壑”那是呆楞了。
在他目光注视下,范无伤夷然无惧地道:“每次打仗,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他冷酷地道:“如果不是他们去死,那么就是我们的人去做,我们的人去死,都尉,你要哪一样,我们都执行!”
荆东灵在一旁给范无伤分担压力道:“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以前没这么做,死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后来,我们也都这么做了!”
照官方正面的宣传,我们大唐最讲仁义道德,最为人道友好,爱护敌方的老百姓,优待战俘。
可没想到捉了敌方百姓去“填沟壑!”
只出现在游牧民族这么对待我们的民众的情形,变成了我们去这么对待外敌的民众!
确实不人道,但冯小宝还是签发了这道命令,还得感谢范无伤的提议!他作为老军人给予冯小宝的教导。
是教导,荆东灵说得好:“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否则冯小宝就要从他的兄弟们的生命和鲜血中得到的教训,兄弟们牺牲了、损失了之后,他才会走上这条路!
……
右领军大将军李瑾行并没有和他的中军在一起,而是亲率三千铁骑作为前军跟随在前锋尖兵嵩阳县折冲府兵后面,只要尖兵不敌,三千铁骑即时杀上去救援,杀敌人一个片甲不留!
他没有那么好心当保姆,嵩阳县折冲府是他放出的诱饵,引诱敌人来攻。
同时,也想看看这支新军,没想到嵩阳县折冲府兵这么老到,沿途杀人掳掠,却不放火,留下建筑物可以给后面的军队安歇。
这是打老了仗的部队的作法啊!
不过他听说嵩阳县折冲府兵确实有退役的老军官时,难怪他们会这么做!
而且听去尖兵联系的骑兵回报说尖兵里士气高涨,不时唱歌呢。
……
杨成献和程伯喜驱兵大进,整体情况良好,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虽说是尖兵,最为危险,但部队的士气不差。
军乐队起劲地在路边演奏,行进部队不时唱歌,加上大家有空就吃点东西,貌似有点春游的气氛。
没错,吃东西,发下干肉条还有奶酪,建议大家有空就吃上一点,对于补充体力有好处,对于解除精神紧张更有好处。
冯小宝吹嘘的两件宝,部队给予的评价其实都不高:肉条难嚼,就连年轻人的好牙口都咬得嘴巴痛、奶酪臭着一股味,反正回家抱老婆就千万不要吃!
话说回来,太好吃的东西,给大家一下子就吃光了,以后就没得吃了。
部队并不怕战,倒是行进时遇到的路途难题不少: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得靠人力开路。。。嗯,捉来的人派上了用场,让他们去开路,砍伐植物、搬走岩石,但他们的效率不高,大皮鞭抽下去,抽得皮开肉绽也还是慢;有的地方坡度高,骑兵要下马牵马而行;路上不时遇到的河流,浅的直接渡过,深的就要搭桥了。
搭桥?
就算有人力也没技术和工具,好在通报给大将军后,立即调来五百军,负责伐木搭桥,明显是熟路子,勘探、伐木、修整、合并等等做得又快又好,不久,一座简易桥就搭好了!
“这就是小宝说过的工程兵啊!”
杨成献惊叹道,程伯喜也点头道:“没错,我们的部队迟早要将他们纳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