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寄殷切希望于冯小宝身上,期待他能够展翅高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说到三更天还是意犹未尽,叹息道:“可惜明年你分身乏术,不然突厥……”
他与冯小宝都精确判断突厥必反,精于骑战的冯小宝若在北方,只怕杀得突厥人会血流成河,大快老军头之心!
冯小宝明年必主持攻吐蕃之事,无法去北方了。
“会有机会的!”冯小宝冷酷地道。
刘仁轨会意地点头,这一老一少,大唐军界最凶残的军头,已完成了交班,吐蕃、突厥、契丹、新罗……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部族,等着大唐雪亮的屠刀吧!&;amp;amp;lt;第三卷完&;amp;amp;gt;(未完待续。)
第三八六节 献俘
冯小宝一出禁闭,即时两桩属于他有份参与的大事儿找上门来。
第一桩是吐蕃俘虏给送达长安,朝廷特意举行献俘承天门的仪式,冯小宝作为攻吐蕃主将,必须参加。
其实吐蕃俘虏早之前已经到长安,但冯小宝给关禁闭中,现在则可以进行。
……
皇帝及文武百官大队人马已于十二月十日摆驾返回长安,他将于长安进行献俘仪式。
所以冯小宝出了禁闭,得猛往长安赶,好在他是军人,赶路去长安
……
因为皇帝的回銮,长安城内相当热闹,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各种口音,各个民族的人们均喜形于色,尤其是西域胡商和西方胡商更甚。
唐军重挫吐蕃,丝绸之路平安程度指数大增,生意更加好做。
过往,吐蕃人入侵,他们野蛮,肆意杀害商人,强抢货物,胡商们往往要给出相当多的买路钱才可通行,甚至给了买路钱也不一定保证安全。
现在,吐蕃人撤退,安西四镇已回归大唐势力范围,大唐保护商路,胡商们可以放心做生意。
长安城内新开了七八家的商行,均是胡商和勋贵们投资的专做丝绸之路的买卖,资金的投入使得长安城里更加繁华昌盛。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宫内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清晨起,自朱雀门到承天门的御道两旁,唐军甲士昂首屹立,密集成林,明光铠晃眼夺目,大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架势。
而在承天门的广场上,大臣武将们身穿朝服和盔甲,按班排列,他们或穿金着紫,或甲胄煌煌,显示了大唐精英的过人风采。
除了臣子们,还有很大一部人的胡人,他们心情各异,当中有西域胡人,他们是最高兴的一群,也有比较高兴的,如吐谷浑人,他们与吐蕃人是死对头,吐蕃人驱逐他们离开乡土(青海),见着吐蕃人倒霉,自然高兴,还有不少依附大唐,彻底归心的胡人,他们是唐粉,对于大唐的胜利是欢欣鼓舞。
少部分的胡人,如突厥人、契丹人、新罗人、奚人等,可以见着他们有点强颜欢笑的样子,象征性地给了几下拍掌。
大唐越强,压在各族身上的压力越重,让他们感觉到沉甸甸的。
没有谁不向往自由的草原,随意抢掠的人生,但唐军的实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承天门前,皇帝仪仗摆开,法驾卤簿、丹陛卤簿、丹墀卤簿、仗马、步辇玉辂宝象等整齐排列、再有一支三百人的庞大乐队准备好。
日近中天之时,“当当当!”先是皇城里的金钟长鸣,接着各处钟楼也跟着响起来,整个长安城尽是悠扬的钟声。
由于事先知会,布告当街,皇城外的臣民们都知道今天是皇朝的大喜日子,虽然他们不能前去观礼,却无妨他们欢呼和喜形于色。
长安城的食肆酒馆顿时爆满,生意好得象冯小宝捷报飞来时般的火热。(当时帝驾在洛阳,但长安同样生意火爆)
皇城内,所有的人都向承天门方向跪下,然后见着大队宫人扶着一顶黄罗伞出现在高大的承天门楼上,天皇与天后驾到!
他们入了御座,百官朝拜,山呼万岁后再请天后的安!
天后强势,享有之前皇后所没有的尊崇。
天皇与天后马上听出了不同,百官叫得是那个格外气足,精神!
这是空前大胜,献上最凶恶的俘虏!
所有的人与荣有焉,虽说是将士们在前线拼命所得,但没有文官的调度和支持,武将们岂能成事!
这点,攻吐蕃大将冯小宝也再三感谢。
天皇与天后回想起当初第一次大非川之战,唐军丧师十万,那段时间里,整个皇宫都没了生气,百官也无精打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