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瞧。天爷,好大的一场雪。
这场雪刚进腊月内儿就开始下了,起先像柳絮,一丝丝地那么随风飘着,接着越来越大,最后鹅毛般满天飞。
如今再看看,满山遍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一步一个坑,一个一个脚印,老深,老深地。
在北方,雪下得永远那么早,年货也办得早,成堆的年货只愁没地方放,地窖里堆满了。大萝卜,大白菜,它只管冻到心儿里头去。
造物神奇,老天爷就是那么帮忙,敢说要是在三伏天过年,那就别办年货了,别说吃了,早办一天就得怕它坏了。
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地方有各地方的习惯,不管哪个地方,一年三节都够热闹的,都够多采多姿的,尤其在北方,一到过年,该忙的事儿不知道有多少。
当然一个地方过年,城里跟城外就大不相同,同时也得看这户人家的人口多少,城里有钱的,大宅院,一家老少男女几十口,过起年来热闹的很。
要是在城外,乡下,人口少的,虽然照办年货,照贴春联,照吃年夜饭,但那总是冷冷清清的。
就拿这地方来说吧一
山东,济南府城外有个小地方,“济南府”的人管它叫“孔家店”,“孔家店”是“孔家店”,可是住在这儿的上百户人家,每一家姓的姓找遍了百家姓,可就没一家是姓孔的。
“孔家店”地方小,也只上百户人家,可是说名头那要比偌大一个“济南府”来得都响亮。
原因只有二个,那就是有人说,可不知是那位先说起的,当年孔老夫子孔仲尼周游列国的时候,在这儿一连住了三天三夜舍不得走,最后还是在七十二贤的催促下,不得已才登上了车。
这说法,没依据,不可当真,反正你说我也说,葫芦、茄子地,谁敢说没这回事儿那他就惨定了。
本来嘛,一张嘴岂能说得过几百张嘴?人家都这么说,年代一久,积非成是,没这回事也成了铁一般的事实。
不管有没有这回事儿,“山东”文风盛,那是沾了孔圣人的光,而这小地方“孔家店”的文风尤其盛。
上百户人家,数数也不过两三百个小萝卜头,竟拥有十来个私塾,真可以说是,细数“孔家店”没一个白丁。
这十几个私塾里的教书先生,老夫子之中,最有学问最饱学的,要推村东的严老夫子。
有人说学问大的架子大,这话在严老夫子身上说不通。人家严老夫子五十多了,为人随和,待人客气,永远是笑嘻嘻地,到“孔家店”来任教有十几年了,没一个人瞧见他扳过道学面孔,摆过架子。
有人说严老夫子是孔圣人得意弟子“颜回”的后世,这才是“醉雷公”瞎“劈”,“严”跟“颜”差到那儿去了。
简直地误把冯京当马凉,硬说杭州是汴州。
再其次就是村西的黄先生,黄先生是个-十足的读书人,三十多了,到如今孤家寡人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黄先生不是不懂这道理,而是硬被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给耽误了。
黄先生有付颀长而美的身材,文质彬彬,弱不禁风,身子的确过于弱了些,黄黄的一张脸,永远像害着病。
别看他身子那么弱,他仍然是对窗灯下夜读书,读起书来其声铿锵,如金石坠地,把劲儿全给用上了。
也许是年届而立,身边犹虚,他特别喜欢村里的孩子们,孩子们也都喜欢他,没事的时候一窝蜂般找黄先生说故事去。
黄先生肚子里头有玩意,瞧他人不胖,那个肚子里似乎装尽了世上古往今来的东西,所以孩子们爱听他说,听上了瘾,饭可以不吃,拉都拉不走。
黄先生还有个好处,那就是他从不动戒尺,不打手心,就凭这一点,就赢得无数颗赤子之心。
有人说黄先生的学问不如严老夫子,黄先生从没有“文人相藐”,“同行是冤家”那一套,你说你的,他听了付之一笑,毫不在乎,胸襟大,度量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