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它掀起的聒噪争吵不同,《五月》是一幅宁静的画。
不起眼的路边杂草长成一片无边无际的纯白花海,舒展地摇曳在无星的夜幕下,z将伦勃朗『以黑暗绘就光芒』的特点无限放大,几乎登峰造极,千百朵白花团与寂寥的黑夜相映,好像在发光。
极端纯洁,极端无暇,近乎神圣,近乎永恒。
梅菲没有关注画坛那些文艺青年的习惯,《五月》是左然受伤那晚她在n——
基地看到的,滚动在基地大屏的『实时新闻』一栏中。
标题是一行极抓人眼球的夸张评价:“新锐画家z或遭人生重大转折!”点开一看,作者恐怕是z的忠实粉丝,不仅详细分析了z以往的画风和《五月》的转变,还举出了六个论据证明《五月》就是z亲笔所画。
那人说:“在z以往的作品中,能看到他的情感、思想、向往和挣扎,而这一幅不同。
这幅画中没有情绪,没有思想,没有向往更没有挣扎。”
“这幅画中什么也没有,只有无边的宁静,人间不应拥有的宁静。如果非要描述,我只能想到两个词。”
“死亡,与爱。”
评论区吵吵闹闹掐作一团,杠什么的都有,但梅菲没空仔细看。
她站在基地的控制台边,看着被屏幕放大了五倍的油画,愣愣地想,这是给我的。
陆景和为我画的。
梅菲的母亲是个画家,从小到大,梅菲收到过多得数不清的妈妈的画。甚至让她误以为给所爱之人画画是一种习俗。
有时候主角是她,有时候不是,但主题始终只有一个:妈妈爱你。
除了最后一幅。
梅菲十二岁生日那天,艾丝梅拉达完成了陪伴她长大的诺言,终于得以摆脱禁锢她十三年的牢笼,回到那永恒自由的乐园。
她服药自杀,留下了一幅未完成的画。
一片白花苜蓿海。
也许是因为折磨她多年的躁郁症发作,那幅画底稿肮脏,色彩灰暗,画面混乱又崩溃。
在梅菲眼中,那是一幅声泪俱下的控诉,一幅撕心裂肺的质问,一幅被她母亲拼命遮掩、直到最终才大白于天下的真相。
“妈妈不快乐。妈妈很痛苦。”
“妈妈恨你。”
残缺的半成品画作与黄昏的庄园,满溢的花香,狂舞的野蜂,啼血的雀鸟,以及女人死后僵硬的尸体一起烙进梅菲脑海,成为让她此后一生都只能仓皇逃亡的梦魇。
而现在,她竟然在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里,收到了一幅甚至不能算朋友的人送出的画。
她仿佛一个饥寒交迫的杀人犯,自知自己肮脏又畸形。所以未敢奢求半点理解,只能龟缩在世界的阴影里逃亡,不断地逃亡。直到某天蜷缩在无人在意的角落死去。
可赐她死亡的暴风雪还没到,先来了一个人。
那人分明与她素不相识,却于茫茫人海中攥住她扭曲的手臂,将她拖到阳光底下,掀开了她用于遮羞的污浊布匹,平静地注视着她。
“我看见你了。”
《五月》在梅菲眼中,就是这个意思。
我看见你了,你的迷茫,你的痛苦,你的黑暗,你被黥上墨炭的脸,你骨瘦如柴的身体,你惊慌失措的眼睛,你所有的寂寞和恐惧,所有的危险与炽热。
他幽深的目光是十字架,梅菲曾以为等待她的会是处决叛徒的刑具,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救赎。
我看见了你的所有,仍然愿意赠予你的灵魂最洁白的归宿。
仅仅是这一点理解和原谅,已经是梅菲从来不敢奢望的救赎。
深夜的n——基地里空无一人,晶体管屏幕闪烁着柔和的荧光,电子设备滴滴作响,半生飘零的游子却头一回不觉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