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读书人如此受人敬重,以至于目不识丁的大将军也要奋起直追。
党进是赵匡胤的一位亲信武将。他不识字,甚至经常搞不清楚自己所统率部队的各种数字。太祖有时问到他,他每每会把幕僚们写在手板上的数字,举起来给赵匡胤看。他被派到高阳戍边时,按规矩,赴任前要到朝堂向皇帝致词告别。太祖体谅他不识字,豁免了他的告别致词。
谁知,他坚决不同意。幕僚们只好将致词写在手板——一种类似文臣们上朝时捧着的笏上,并教他背熟。
届时,党进跪拜如仪,然后,抱着手板跪在那儿,准备致词。谁知,紧张之下,他把明明已经背熟的致词全数忘光,跪在赵匡胤面前很长时间一言不发。最后,他突然抬起头来,看着赵匡胤,大声说:“臣闻上古民风淳朴,请陛下多多保重。”这两句完全不相干的致词一出,殿堂上的在场者无不掩口,“几至失容”。事后,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说出这么两句来?”他回答说:“我早就看那帮措大(当时骂人穷酸的俚语)们喜欢在皇帝面前掉书袋,我也掉几句给他们看看,让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读书来着。”(32)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在中国所有世代里,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誓约: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33)
誓约中,严重地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其意图,在于约束自己的子孙不要作恶。据说,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封闭甚严。新天子继位时,朝拜完太庙,必须礼启后,跪着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因此,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国人为了搜罗战败赔款,将帝国皇宫宫门全部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神秘容颜。据说,该石碑高约七、八尺,阔约四尺余。乃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
想想汉高祖刘邦“不要封异姓王”之类的誓约,想想我们听到的许多皇家“祖宗家法”,想想帝国权势场上一阔脸就变、但凡得势就翻脸无情、对政敌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的狠毒,实在令人感慨系之。
坦率说,笔者沉溺于故纸堆的时日不算短了,每日和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昏君奸臣、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之类相伴。很难有什么激荡起伏。奇怪的是,当读到赵匡胤的这份誓约时,竟然情不能自禁地潸然泪下。想想实在惆怅,即便是有这样一份誓约的约束,这个朝代还是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冤案。而且,就在出现了这样誓约之后的千百年漫长世代里,中国人绝大多数时日的生活甚至还远远不如出现这份誓约的当时。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惨痛所在。此时后话,打住吧。以后再说。
第一章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
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其概要大抵如斯。
在他攻城略地之后,制定了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国的“郁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长起来的。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开始应用指南针于航海,大规模应用火药;在那个时代,世界最繁华最发达的十大城市里,大约至少有五个以上在中国;在那个时代,帝国汝、定、钧、哥瓷器,从当时到现在,都是全世界的珍宝;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中国的贸易船队,世界才知道原来海船可以这样造,原来航海可以不迷航;那时,世界许多国家还在刀耕火种;许多欧洲的君主从生下来以后就再也没有洗过澡;穿上来自中国的丝绸,是他们崇高的荣耀;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私立大学;那时,我们最大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就已经几乎达到了一万人。让我们记住它的名字——白鹿洞书院。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感到惭愧:在那个时代,曾经产生了比任何时代都多的一连串响亮名字,口口相传一千年,直到我们今天。他们肯定还会在我们的子孙那儿继续传下去。他们是:寇准、包公、杨家将、狄青、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东坡、司马光、秦观、黄庭坚、宗泽、李刚、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还有及时雨宋公明、打虎武松、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还有李师师,甚至还有秦桧——我们是他们的子孙,我们的身上流淌着他们的鲜血。
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富裕、最发达的时代。
这就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也最应该令中国人痛心的——大宋帝国。
这一切,可能都与它的开国皇帝、好汉赵匡胤的那个“卧榻”情结有关。
注释:(1)《宋史》卷1《太祖纪一》(2)同上(3)《宋帝列传》之《宋太祖》第1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4)《宋史》卷1《太祖纪一》(5)《宋帝列传》之《宋太祖》第3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6)《旧五代史》卷128《王朴传》(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8)《宋史》卷256《赵普传》(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开宝六年(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11)《宋史纪事本末》卷4(12)《宋史》卷481《南汉刘氏世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13)《宋史》卷478《南唐李氏世家》(14)《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15)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全图”
(16)转引自张家驹《赵匡胤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版(17)《新唐书》卷50《兵志》(18)《旧五代史》卷98《安重荣传》(1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元年(20)同上(21)上述引文见《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十载正月等前后各卷(22)'奇·书·网…整。理提。供'《宋史》卷161《职官志》(23)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四章第十一世纪(2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5)《范太史集》卷26《论曹诵札子》,《宋史》卷162《职官志》(26)见柏杨《中国人史纲》第二十四章第十一世纪(2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9)《新五代史》卷52《张彦泽传》(3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31)汪藻《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条具时政》(32)文莹《玉壶清话》卷8,转引自《宋帝列传》之《宋太祖》,第153页(33)见王夫之《宋论》
第二章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公元1127年,距离王安石发起他那著名的变法运动,已经过去了五十八年;距离司马光废除这些变法,也过去了四十一年;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