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阉宦宠妻全文阅读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宦官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或群体,其主要生理特征即是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殖器官。由于丧失了生殖器官,宦官在生理上就会相应地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男性的地方,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即是颏下一般不长胡须。古代一些历史典籍中多有宦官无须的记载,洪迈在其所著的《夷坚志》中则称,成年男性在遭阉割后,原有的胡须也会逐渐脱落①。《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与太后赵姬有私情,时常在甘泉宫幽会。但随着秦王年龄的增大,吕不韦担心事情败露,便想断绝与太后的关系,而太后却无所顾忌。正巧有一个酒色之徒犯了罪,被判宫刑。吕不韦听说此人天赋异禀,身强力壮,便用重金买通了行刑官,免去真刑,而只将此人的胡须拔去,假冒宦官送进了宫。此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假宦官嫪毐。相反,一些颏下生须的宦官自己多半会洋洋得意,而其他人却往往觉得其“不类阉人”。见于历史记载的宋代权阉童贯身材魁梧,颌下还稀稀落落地生有几根胡须。他对此很是得意,平日也尽力装出一副仗义疏财、宽宏大量的大丈夫气概,但有人却指斥他是假阉人①。《明宫史》的作者刘若愚是万历时的宦官,他也因长着胡须而且颇为得意。

宦官的第二个外部特征是因男性性器官的退化而导致的声音尖细和皮肤细嫩,所以从整体形象上呈不男不女状,常常会使人产生女扮男妆的错觉。然而据历史记载,中年以后宦官的肌肤似乎比女性更容易松弛,面部皱纹特别多,看上去较其实际年龄更显衰老。而且由于性器官的退化,颏下的喉结不明显,声音也远比正常男性尖细。或许正是因为年轻的阉宦较正常男性白净秀美,很像女人,所以古代的皇帝会选其当男宠或娈童;由于他们的声音尖脆、音调极高,古代宫廷中的阉宦又常被用于唱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男性如果是幼年被阉割,就会阻断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如果是成年被阉,男性所有的性器官也会因之退化,然而也不排除在生理表征上会有个别接近于正常人的特例。这大致表明,古代典籍中有关宦官外部生理特征的历史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所以至少在外部生理特征上,宦官可以被看作是因遭受阉割而丧失男性基本生理特征的中性人。

宦官生理上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其心理状态,进而对其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自卑感

宦官其实都是一些因惨遭阉割而失去了生命本能的可怜人。他们尽管身处宫廷却位在贱役,皇帝、后妃以及皇子、皇孙们从不把他们当人看,即使是世俗人的话语中,他们也被鄙称为阉竖、刑腐、阉狗。所以他们面对的是生理的缺陷、卑贱的地位、家庭的排斥及社会的歧视,因而备感屈辱与自卑。司马迁在受宫刑后痛不欲生,屈辱无已,他写道: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宦官的性格特征(2)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①

“乡党戮笑,污辱先人”,这是遭宫刑者的普遍感受。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感受,他们对自身的生理残缺极为敏感,因而如果与宦官同座,看到无尾巴的狗应拐弯抹角地说是“鹿尾的狗”;若看到缺柄的茶壶或别的什么“欠缺”的物件,应一概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对于切、割、斩之类的字眼尤其忌讳,若非说不可,一定要改用别的字代替。宦官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让非同类之人看到下身,否则即被认为是最大的侮辱。清代北京有一条“尽忠胡同”。这里靠近皇宫,胡同里剃头铺、裁缝铺、吸烟房、浴池一应俱全,宦官每当下值,便来此聚集,尤其是洗浴非这里不可。因为这里浴池的顾客都是宦官,连伺候的伙计都是阉人。

也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明代的一些宦官图谋“阳具再生”。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竟然听信方士所说的“食小儿脑千余,其阳道可复生如故”的胡言乱语,窃买童男脑髓食之,并为此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手段,谋杀小儿无数。其行为着实卑劣无耻。

其二,发愤意识

宦官在经受阉割而成为宫廷仆役后,选择其他生活道路的可能性已经基本上被阻断了。在这一现实面前,有的宦官会万念俱灰,成为只求满足口腹之欲的行尸走肉,或饱食逸居,无所事事;或三五成群,饮酒赌博。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宦官不甘向命运低头,并表现出强烈的发愤意识,其中有许多人因此而名垂青史。汉代宦官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与蔡伦大约同时代的宦官毕岚“作翻车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①。翻车渴乌后来用于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提水灌溉机具,在古代农业生产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宋代宦官程仿多次主持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的大型工程,为黄河的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宦官郑和多次率船队出海远航,历经三十余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在以官本位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宦官的发愤意识更多地表现为对权力的强烈追求,而且对于部分自宫宦官来说,入宫本来就是他们贪图富贵的主动选择,其目标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发愤意识就变成了谋求权势的手段。秦代宦官赵高无疑是骂名千载的权阉,但他写的《爰历篇》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将常用杂字编次为便于诵读的韵文,适应了规范文字和学童习字的需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秦、汉时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赵高正是以较为渊博的学识为晋身之阶,成为胡亥的师傅,并为其后的专权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古代出现的宦祸往往是与这种过分强烈的权势欲相表里的,并表现出自私、无耻,敢于冒险等种种极端性特征。此恰如王夫之所云:“人道绝而发已凋、音已雌矣,何恤乎其不冒死而求逞于一朝?”①此言确为至论。

其三,极端性格

由于是残余之身,所以情绪极不稳定,常常自我哀怜。平日里阉宦们动辄很伤感,因一点小事甚至无缘无故地生气郁闷,喝醉酒之后更是动辄变脸挥拳。然而正因其自身有缺陷,他们大多又心肠极软,颇具同情心,以至于有时会被人所利用。据《旧京琐记》记载,清代京城有位蒋姓商人,专为后宫置办果品,借了宦官许多钱,并长时间赊账。有一次宦官上蒋府讨账,蒋某躲了起来,而让其妻出来接待。宦官怒气冲冲闯进屋,拍案大声道:“今日如不还钱,当以性命相拼。”蒋妻先是忙着端茶倒水,柔声相劝,待宦官怒气稍平,便开始诉苦,泪水涟涟。她说家中如何艰难,又欠了多少债,说到伤心处泣不成声,说至最后竟是不如一死了之。宦官听着这番苦诉,很快就被感动了,情不自禁地跟着伤心落泪。后来,这位宦官边擦泪边说道:“这可怎么得了?我们多年的交情,怎忍坐视?”说罢,竟从怀中掏出一把钱交给女人,诚心诚意地安慰她道,“区区相助,且度数日,不要过于伤心。”蒋氏十多年里都是用这种方法,打发前来讨债的宦官,每次都很灵验。以至于《旧京琐记》的作者喟然而叹:这大概就是所谓妇人之仁吧!

宦官也时常表现出爱耍小聪明、爱贪小便宜的特点,让人哭笑不得而又无可奈何。《旧京琐记》所记的商人蒋某在光绪皇帝大婚时,承办大婚所用果品。婚礼须摆九个大果盘,为了美观吉利,蒋某在每盘盘顶各摆了一个金红色的大苹果。备好后,刚想端进去,他却忽然发现每个盘子顶上的苹果都不见了,而旁边的小太监却一个个斜着眼,在一旁窃笑。蒋某毕竟和宦官们混了很长时间,知道这些太监爱捉弄人,贪占小便宜,所以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地从怀里又掏出了九个大苹果,一一安放在盘子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宦官的性格特征(3)

从历史上看,宦官不仅有妇人之仁,其性格中的阴暗面也并非仅仅让人哭笑不得而已,他们更有毒辣凶残的一面,从而体现出他们爱走极端的性格特征。这说到底,其实都是长期遭受压抑的结果。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刑余之身,自哀自怜,看到别人伤心事,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唯其刑余之身且身处宫廷中的最底层,对所闻所见难免愤愤不平,一旦得势,长久压抑的“恶性”便会乘机迸发出来,正所谓“得志便猖狂”。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历史上宦祸不断,奴大欺主乃至废帝弑君的情形一再发生,而涂毒生灵、灭绝人性的明代东厂酷刑也让后人闻之色变。至于宦官为了满足变态的性欲而对女性的摧残,更让人发指。

其四,贪图钱财

古代人讲究“养儿防老”,宦官们自然做不到这一点,然而他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需早做打算。宦官们防老的办法是积攒钱财,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贪财。有职有权者,绝不放过任何利用职权索要钱财的机会;无职无权者,则偷窃宫中物品到外面变卖。清末宫女回忆说:宫中太监一有机会就偷,没有不偷的太监①。清廷规矩特别严,宦官出入后宫,只能空身进空身出,一律不许携带包裹,守卫的军卒且有权搜身。但这照样难以制止宦官把宫中宝物偷窃出去。

宫中低层宦官,本来所挣无几,为积累钱财不得不采取这类偷鸡摸狗式的下三滥手法。有权有势的宦官则不同,他们不必挖空心思去索要钱财,钱财总是源源不断:一是出自主子的赏赐,二是攀附者的巨额馈赠。这些就是普通宦官们所望尘莫及的。同时他们还会利用一切手段敛财。大凡掌管采购、置办工程材料之时,便是他们敛财的好机会,最常见的办法是侵吞银两,以次充好。那些掌管、接收上贡物品的宦官则往往横加挑剔,给对方找各种麻烦。对方拿出些钱财孝敬,事情就可完结。否则,宦官会拖延、刁难,使对方窘迫交不了差,最终还得乖乖就范。

清末宦官借故刁难大臣以敲诈钱财之事就相当普遍。同治皇帝大婚时,内务府打点各处太监,无意中遗漏了一处。举行婚典之日,该处太监找到内务府郎中,声言殿上的玻璃出现裂纹。按照朝廷规矩,内务府司员不经传召不得上丹陛。该堂郎中远远地瞧见殿上的玻璃的确有裂纹,吓得魂不附体,唯恐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后会因喜日出现“破像”而震怒。此时,太监表示愿意帮忙,内务府官员赶紧送上了一大笔银子。银子一到手,太监们马上就把玻璃修好了。后来内务府官员才知道,玻璃其实根本就没裂,那所谓的“裂纹”不过是太监事先贴上了一根头发而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宦官的衣食住行(1)

古代的冠服与衣饰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所谓“车驾衣服相称”、“非其人不得服其服”①正是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古代宦官大致在战国、秦、汉时期完成了从单纯宫中仆役到兼有官员身份的转化过程。由此以至于明、清,宦官有官号、有职事、有品秩、有俸禄、有爵位,甚至部分地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休沐归省的权利,可见已取得与普通仕人官吏并没有重大差别的官员地位。表现在冠服制度上,宦官尤其是上层有官位的宦官,作为古代官僚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衣饰特色与普通官员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唐代文武官员三品以上者服紫,金玉带。据《旧唐书·宦官传》记载,唐代中期宦官“品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明、清两代有品秩的宦官,其冠服与同品级普通官员也基本相同,所谓“朝服、冠服、带履,与外廷同;圆领衬摆,与外廷同,各按品级。”①事实上,宦官基于强烈的自卑感,唯恐别人不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因而在冠服衣饰上尽可能地保持与普通官员相一致,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宫廷宦官尽管具有了官员的身份,毕竟还是宫中的仆役,因而与普通官员还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衣饰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体现近侍身份。汉代中常侍所用的惠文冠即在朝廷武官所用的武弁大冠的基础上,“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从而体现出“近臣”身份。汉代的佩刀制度也同样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当时诸王侯及公卿百官佩刀的刀鞘皆是黑色,而黄门太监佩刀的刀鞘则是黄色或朱红色。明代太监穿贴里,形制如外廷官员的旋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及乾清宫的管事牌子都穿红贴里,以便侍从御前。其他二十四衙门及山陵等处的长随、内使等只许穿青贴里。

二是干净利落。宦官作为宫廷仆役,干的是侍候皇帝及皇室家族的差使,因而在衣着上必须要干净利落。历代宫廷中宦官的衣服都按季节统一配发,底衣、衬衣、外衣、鞋袜一应俱全,每季节四套,平日着装要整洁,脏了要随时洗涤,全身上下不得有丝毫异味,连指甲也要随时修剪,不得稍有污垢,否则予以重责。由于宦官阉割时大多会导致泌尿系统受损甚至致残,常常小便失禁,因而要经常洗澡,换洗衣服也较常人频繁得多。据晚清宦官回忆,他们为了清除身上的异味,会不惜重金购买香粉与西洋雪花膏之类。出于宫廷之中礼仪的需要,历朝宦官不论春夏秋冬皆须穿着整齐。尤其是夏天,无论多热的天,都是一色的麻布小褂,绝不能穿背心,更不用说打赤膊了,脚上则是白布袜子和缎面靴子。所以老北京有这样的俗语:“嗨,你可真跟捂汗包似的,这么耐热,练当太监呀!”可见,宫内太监的耐热是出了名的。

三是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服饰的质地与颜色。明代宫中内臣,春天穿罗衣;农历四月后换穿纱衣;进十月再换丝衣;冬季有羊绒衣服及披肩、暖耳之类。颜色一般以青素为主,遇有年节则可穿补服或蟒衣。如春节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五月端午前后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重阳节前后穿重阳景菊花补子蟒衣等等。清代太监服色分灰、蓝、绛、茶、驼五色。春天是灰蓝色,夏天是茶驼色,秋冬是蓝灰色。诞辰之日穿绛紫色,忌辰之日穿青紫色。靴子都是青色,总管太监穿长筒靴,一般太监穿角靴。

清代的宦官当差时还须穿套裤,这在夏天最难受,但当差时非穿不可。套裤从脚踝到膝上三四寸与裤腰用带子相连。在套裤左侧,宦官们随身携带的是一个精致的荷包,里面装当差所用的一应杂物;右侧随身别着一方叠成三角形的白手帕。这可不能用来擦鼻涕,而是专为搀扶主子准备的。每当陪主子遛弯儿或到别的什么地方去,随侍的宦官要郑重地把白手帕垫在自己手上。在宫里,宦官永远是奴才,其地位与主子有天壤之别,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宦官都不能直接用手接触主子的胳膊或身子的任何部位,否则便是“大不敬”。这个罪名可不轻,足以打板子甚至砍头。

另外,各宫的宦官由于等级不同、差使不同或服侍的主子不同,因而在衣饰上也稍有差别。清代宫廷中在皇帝身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