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中央情报局解密档案pdf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一个最特别的邻居

1972年的一天, 在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市的乔治敦大道上,平稳地行驶着一辆黑色汽车。本·阿杰明握着方向盘,边开边注意着街边的牌号。他是西部一个反战组织的联系人,这次是特意来拜访斯卡特古德女士,这位热心的女士长期以来为组织捐赠了大笔资金。

阿杰明对麦克莱恩不熟, 斯卡特古德女士的住址写在一张纸条上,他不得不停下来问路。那个大嗓门的胖子还算热心,只是在指完路以后,又打量了他一下,耸耸肩膀,笑了起来。阿杰明发动车的时候还听见他在后面喊:〃朋友,就是那栋白色的楼,祝你好运!〃有点怪怪的,他想,不过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前面就是那栋白色的楼了,阿杰明缓缓把车靠了过去。快临近大门时他发现,这栋建筑四周被栅栏围着,上面有带刺的铁丝网和警示牌,还有一些奇怪的人在门口周围转悠。似乎有点不对头,他猛然地一踩刹车,车子〃吱……〃地一声停住了。

不过已经晚了,他靠得显然太近,门口的那几个彪型大汉已经把目光转向他这里,其中两个径直向他走过来。

〃先生,我能为你做什么吗?〃阿杰明猛地回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车边也立着一个男子,面带微笑,做着请他下车的手势。

类似阿杰明的事情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胖子没有告诉他,这栋白楼就是中央情报局在兰利的总部,或许他以为阿杰明就是来中情局做客的?更倒霉的是,今天确实有特殊的客人光临这栋白色的大楼。

阿杰明完全可以把账算在罗伯特·肯尼迪的头上。本来,从1961年兰利大楼初建时起,在乔治·华盛顿大马路的岔道上,一直架有一块高高的牌子,上面标着〃C·I·A〃的字样。后来这位司法部长看见了,大为恼火:〃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傻的事情〃,哪有情报机构在公路边竖了那么大的牌子来宣传自己的!于是立即下令予以拆除。其实,这样的命令意义也并不大,占地105公顷的兰利总部实在很显眼,来往的飞机驾驶员都把它看作华盛顿国家机场的定位点,这里的居民也都知道,联邦公路局旁边的那栋白楼就是中央情报局。1973年,施莱辛格当上局长后,觉得没有地面指示牌很奇怪。请示白宫之后,中情局在原处又重新树立了一个牌子,写着〃中央情报局右转弯;非经许可,车辆不得入内〃,不过,不知为什么,这块标牌却经常被偷。

兰利大院的保卫措施很严密,不过他们有个小问题。兰利的这片土地是中情局从联邦公路管理局手中要来的,而后者在收购土地时,有13公顷的土地没能够买到手,这片土地的主人就是玛格丽特·斯卡特古德。联邦政府曾想说服她卖掉这片产业,老太太坚决不肯,并且设法使法庭通过了一项私法,根据这一规定她有权不受任何干扰地住在这里,直到去世。这样,斯卡特古德的房子就像一个尖角插入中情局的大院。有些人找不到去她家的车道,就一直闯到中央情报局的大门口。阿杰明就是这样的麻烦制造者之一。

斯卡特古德女士每年有10万到万美元的年收入,不用付抵押贷款,生活简单富裕。她是名贵格会教徒和和平主义者,反对战争和屠杀,热心帮助民权组织,并为它们提供了大量捐款,同时她还不断地给国会议员写信,要求削减军费和情报开支。她从心底里不喜欢自己的邻居。

斯卡特古德女士年事已高,1973年惟一陪伴她的朋友去世,她从此独自一人生活。她的住所的一部分嵌在兰利大楼的大院里,中央情报局的警卫人员在安全巡逻时把她家也一并算上了,所以她的家比美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安全。凯西任局长时,她还被邀请到局长餐厅吃饭,不过老太太一点也没客气,在席上直接把中情局在全球范围内搞颠覆、发动别国内战的做法狠狠批评了一通。

这位可敬的女士和中情局做了25年的邻居。1986年她因中风去世,至此中情局才把她的产业圈进自己的栅栏里面。

兰利大楼的名气如此大,几乎全华盛顿的居民都知道中情局在哪里。曾经有一个反对中情局的民间组织,派人守在兰利的入口附近,偷偷地用相机拍下了很多进出汽车的牌照号码,并且据此查出部分中情局雇员的名单,登在报纸上。这让中央情报局很窝火,因为有些雇员的身份是严格保密的,绝对不能为外界知道他在为中情局效力。更可怕的是,有证据表明,苏联人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中情局和主管机动车注册的部门反复交涉,后者答应修改部分条例,对根据牌照号码查询车主姓名的做法加了诸多限制。

兰利大楼是不对公众开放的,门禁严格,不知道在哪一个角落,就有全副武装的警卫、警犬和闭路电视摄像机。1977年,有三个喝醉了的海军军官想攀越兰利的栅栏,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他们刚触到栅栏,警铃就响了,一个倒霉的家伙在大院里被抓住,另外两个在爬上汽车的前一刻被逮住了。他们被押回海军基地,关了两个星期的禁闭。

近年来,兰利总部逐渐开放,接待一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小型团体参观,不过范围非常有限,只是冷战展览会、行动中心等极少的非机密的部分。

白种男子的精英组织

1996年圣诞节期间,在闻名遐迩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上,刊登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广告。该广告以《最终的海外生涯》为题,非常直接地为美国招聘优秀的间谍人才。

广告中提出了几项具体条件:

1、 具有学士学位并且成绩优秀;

2、 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写作清晰准确;

4、 对国际问题感兴趣;

5、35岁以下;

6、应聘者及其配偶都是美国公民。

《经济学人》是面向全世界发行的知名杂志,总共60多万份,仅在美国就有23万份。这则广告理所当然地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而始作俑者,广告的发布人……中央情报局却安之若素。其实,为了竞争人才,中情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银盾局徽,做大型广告,只是这次投入的手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总共耗资2000英镑。

公开发布广告,招聘间谍。这是中情局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70年代以后,有关中情局的丑闻就不断地冒出来。冷战结束以后,一些材料解密,更多的事情被揭露出来。1994年〃鼹鼠〃埃姆斯间谍案等爆光,在俄罗斯工作的众多中情局特工暴露身份,有几十人被处决,更使得中情局的声誉和形象大跌。公开招募情报人员,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中情局工作的公开性,提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想网罗大量的优秀人才。

中央情报局一向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它在大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大气力,负责网罗人才的官员每年访问各州的名牌大学两次。情报工作的神秘性、挑战性、冒险特点和〃007〃式英雄主义色彩,也使它对年轻的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才生应聘中央情报局,其中不乏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著名大学。

中情局的招聘面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