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珠穆朗玛之魔全文 > 12(第1页)

12(第1页)

1925年5月17日,星期日

结果,今天只有我和雷吉迈着沉重的步伐去攀登那面花岗石板岩侧壁,前往五号营地。

让-克洛德承认他有点儿不舒服,“有点儿没精打采”,他借用理查的英国说法这么说,然后我们一致认为他应该和理查一块到下面去,帮助组织把装备运到北坳上来,明天再背运到五号和六号营地。

“这倒有机会让我的自行车大显身手了。”J。C。说。

我想我还没有花篇幅描述过这个新奇的装置,让-克洛德把它拆分开,一路穿越西藏运到这里,并在我们登上北坳的第一天便把它尽职尽责地组装了起来。这个新发明的确由自行车零件组成,包括自行车座椅、脚踏板、齿轮和自行车链条,不过这东西还有个软垫靠背(因为使用这个新发明的人需要一边躺着一边踩踏板,过程中膝盖要比头部高)和向四个方向延伸出6英尺的金属支柱,让-克洛德用冰锥、登山钉以及蛛网一般的绳索把每一根支柱牢牢固定在那道冰架之上。那个自行车式小装置绝无可能从那道狭窄的冰架上掉下去,除非北坳上的冰川自己出现大面积崩解。

脚踏板上方大约一米处有一个9英尺长的金属臂,J。C。将之拆分成三节运送而来,每一节长3英尺,组装在一起之后就变成了非常结实的水平法兰面,这东西也用多种拴系工具加固了,上面放有第三个自行车齿轮和滑轮组件。

在周五的暴风雪来临之前,我们只来得及运了两包装备来检测这个装置的性能,不过这个自行车装置虽然做工粗糙,效果却好得不得了。在1924年的珠峰探险中,夏尔巴人曾把绳索放下去,把装备拉上马洛里的冰隙(马洛里曾攀上了冰隙的最后200英尺冰壁),不过那些装备要相当轻才行。用腿和脚踩踏这个装置的踏板,通过减速齿轮获得的杠杆作用就能把装备拉上来,要比使用背部和手臂的力量提拉装备省力得多,而且拴系在连续循环的400英尺长理查奇迹绳上的装备最多可达到50-60磅。在23000英尺之上,踩自行车可以说是一项剧烈运动,这一点无可否认。可我们每个人都试了试,发现只在两个人的合作下,一个人踩脚踏板,另一个人在装备升上冰架时把它们从绳索上解下来放好,就完全可以把数吨重的物资运上北坳,再也用不着夏尔巴人排成没完没了的长队背运装备了,他们再也不必气喘吁吁地一次又一次停在绳梯或固定绳索上休息了。

“如果我能运一个汽油发电机来该有多好啊!”让-克洛德说。

可今天J。C。病了,要到下方的营地恢复,所以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周日早晨,只有我和雷吉朝着日出的方向,去攀登那面板岩山壁,前往五号营地。在我们从营地出发前,雷吉一个人站在距离我们几码远的地方,专心致志地把咝咝响的吸氧装置上的流量调节阀调好,趁着这个当儿,让-克洛德轻声对我说了最后一句话:“我的朋友,理查、登津和特比只在五号营地里搭了两顶双人小帐篷。如果我运气好的话,我可以一个人睡在其中一顶帐篷里。”

*

我和雷吉并没有用绳索拴系在一起,原因是什么我也不太搞得清楚。照我看呢,这是因为从北坳向上攀登那片几百码的雪原只能算是踢冰爪练习,过了这片区域之后,就到了那些该死的黑色花岗石板岩上了,我们几乎只能迈大步向上攀登这些高大的岩石障碍物。在沿着山脊线攀登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为数不多的山脊刃岭和可怕的突出岩石,不过我们采用横切攀登方式,移动到北壁同样向下倾斜的花岗岩石板上,然后向上攀登,绕过那些突出的岩石,然后向左移动,返回宽阔的山脊线,由此便可以轻易地避过这些地方。

这并不是说从北部山脊——或者说是东北山肩(对照上方远处那面直通顶峰的东北山脊而言),理查偶尔就这么称呼那里——摔下来不会死人。

在这个黎明前的清晨,风断断续续地吹着,与理查和他的两个夏尔巴人在周五遭遇的持续狂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次的狂风已经达到了飓风级别,理查他们三个人被吹得只能向前弯曲身体,以至于他们的头比他们的膝盖还要低,而且他们的鼻子几乎触到了他们面前的岩石石板。我和雷吉现在则可以稍稍向前弓着背走路。我听说过,在索姆河战役中,在顶着敌人的机关枪火力冲锋的过程中,法国和英国步兵都身体前倾,仿佛被风吹得直不起腰一样,我们现在的样子就和他们差不多。只不过偶尔会有狂风从后面猛吹我们的后背,把我们吹得摇摇晃晃,不停摆动手臂来保持平衡。在这里向后摔倒绝对会被摔成一摊烂泥。我们沿着山脊爬着,突然之间风仿佛从四面八方同时向我们猛烈吹来。雷吉被吹得只能向前倒下,带着连指手套的双手在她前面结冰的石板上一通乱摸,寻找抓握点,她并没有让风吹得向后摔倒,否则等待她的就只有万丈深渊。

我们真应该用绳索拴系在一起的。我知道,我的每一点登山感觉和登山经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那样做的,可出于某种原因,我愣是没有向她提出这个建议,或者坚持这样做。也许是我觉得这样做太亲密了吧。

我头一次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是理查和他的两个夏尔巴人,还有在此之前的几支英国高山探险队,他们在寻找合适营地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在我们的右边即西面,这道陡峭山脊的边缘和北壁都暴露在从西北方向不停吹来的狂风之下,威力十足的大风在那里肆虐。帐篷在该处连一个小时都坚持不住。可在北部山脊的西面就连可供搭建一顶帐篷的平地都没有,甚至一顶小帐篷都没地方搭。

在我们的左边,也就是东面,山脊在一定程度上倒是挡住了狂风,可在山脊的那一面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道道无遮无掩的陡峭斜坡。而这些峡谷的尽头则是5000英尺落差的悬崖,下面就是绒布冰川主区,这些峡谷里星星点点地遍布着如混乱迷宫般的巨大倾斜岩石,身在其中,登山者立刻就会迷失方向,坏天气时尤为如此。

理查和马洛里在1922年以及马洛里在1924年都很担心下山的登山者会转错方向,误入这些具有垂直落差的峡谷死胡同。出于这个原因,我和雷吉今天早晨带了很多带红旗的竹竿,把它们深深插进主要线路沿线,而我们选择做标志的地方都是有人顶着暴风雪下山时可能会转错方向走向死亡的地方。

我们继续朝着阳光的方向攀登,用克罗克斯眼镜玻璃制成的护目镜依旧放在罩着皮头盔的额头上。在我们走出那片雪原、摇摇晃晃地登上北部山脊后不久,珠峰顶峰就一直金光灿灿。此时章子峰、马卡鲁峰、珠穆朗卓峰和附近其他高峰的山尖都闪烁着光辉,就连我们北边远处的高山雪顶也开始迎接早晨的到来。我殷切盼望着晨光能够照射到我们所处的山脊线海拔较低处,因为这里太冷了。即便穿着新羽绒服和毛毡靴也无济于事,只有不停地运动才可以使身体不至于在这样的海拔持续丧失核心热量,而不断地运动压根儿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理查曾经对我们所有人演示过他和马洛里的高海拔深呼吸技巧,深深吸一口气,吸气的时间要比自然吸气时间长,然后迈一步,停下来,把气呼出,然后再深深吸气走下一步。但我和雷吉都在吸氧气,设定为较低流速每分钟1。5升,因此我们没法像理查曾经教给我们的那样做出那么大幅的动作。调节器根本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尽管如此,我和雷吉还是松开氧气罩,松开的时间足以让我们走完整整二十步,然后停下来一动不动,呼哧呼哧大口喘气,不过,不论是在雪坡上,还是这样的石板上,我们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就是走完13步短步后就停下来。而且,每登高100英尺,我们停下来喘气的时间就越长,也越发频繁。

我不停地向下看,向四周看,而不是看我应该看的双脚。我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我始终钟爱所有高处的风景,而且在我的经历中,在我这短短二十几年的生命中,我所见的风景没一个能比得上在我们接近25,000英尺时从珠峰北部山肩看到的壮阔美景。我们身后建有一号到三号营地的东绒布冰川河谷之上依旧乌云密布,暴风雪徒劳地尝试把充满水汽的乌云卷向北坳,云层翻滚着,奔涌着,扑向彼此。在那些云雾之上,这里的空气是如此澄澈,而50英里开外的一座座顶峰看上去仿佛我们向下或向后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我深深地弯下身体,把穿着羽绒和细帆布裤子的双腿叉开成V字形,透过露出的缝隙就能看到北坳上的四号营地:在这座被白色冰雪覆盖的鞍状山上,一顶顶绿色帐篷已经成了黑色斑点。

在理查和J。C。的迫切要求下,我和雷吉都穿上了12爪冰爪,在整个攀爬过程中都要穿着它,没完没了地徒步攀登这些石板时也不例外。一开始,穿着冰爪攀登岩石,脚下没有坚硬的靴底,让我紧张到不行,而且每迈一步,都得思考怎样抬起双脚,一旦走神,前爪尖就很容易被勾住,从而导致失足,可在向上攀登了两三个小时之后,我便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站在冰爪上的好处。冰爪与岩石的真正接触点和钉靴的一样多,不过穿着冰爪向冰雪覆盖的岩壁过渡要容易得多:可以把前尖踢进冰雪中,同时以与攀登光秃岩石相同的速度向上攀登。而且,真正光秃的岩石其实并不多。虽然狂风大作,大部分岩石上的积雪还是冻成了光滑的薄冰层。冰爪可以刺穿并深深插进这些冰中,安全保险,任何靴钉都无法企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