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赡逝世的消息传来,柴荣万分悲痛,派遣使者吊唁。后来柴荣为了削弱寿州的城防的地理优势,毁其城而降治所迁到了下蔡,并将该藩镇名称由清淮军改为忠正军,以再次表达对刘仁赡的崇敬。
与此同时,李璟闻讯后也难得地展现了清明,悔恨恸哭之余,追赠刘仁赡为太师、中书令,晋封卫王,谥号“忠肃”。
能在敌我两国都受到如此礼遇,刘仁赡短暂的一生称得上生荣死哀、举世敬仰。
历史上,以守城出名的将领比比皆是,唐朝的张巡、明朝的朱文正,论知名度都要高于刘仁赡不少。
但刘仁赡能从五代十国中一个不列为正统的南唐脱颖而出,某种意义上更是凸显了他远超于当时所受局限性的能力和价值,这是足以值得我们感怀和铭记的。
更为关键的是,刘仁赡坚守寿州这一仗,实际上是为整个五代的君主和将领们敲响了一次警钟,那就是千万不要以为凭借着战力和兵力的优势,就可以放心的横扫一切,就可以不带有任何风险的实现战略目标。
对手尽管实力不如你,但如果是防御作战,人家是可以凭借坚城死守来拖到战局变化的。
如果谁还指望着战争的形态仍旧是此前的野战一役而定胜负、而剩下内容的就是摧枯拉朽,那他一定是要吃大亏的。
先前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普遍面临根基不都稳固,这也注定了他们不具备坚持到底的能力和基础,只能寄希望于一锤子买卖。
可到了现在这个时期,五代即将进入尾声,无论是收复中原失地重新大一统,亦或是开疆扩土、抵御外族,战役的实质都将是来自两个统治成熟的体系之间的对决,再把胜率放在带有赌博性质的一把梭哈之上,绝对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必然将遭受到客观规律的反噬。
寿州这一仗,柴荣亲历了,赵匡胤也参与了,这两个现今和日后主掌华夏命运的人,都从这一课中得到了真知。
然而,历史的玄妙就在于,有些事件的发生注定不是交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去面对,而当再冒出某些志大才疏却又缺乏历练的主政者,他们大概率是无法做好历史赋予的课题。
也就不到30年后,从寿州到幽州将近2000里之外,一个豪情壮志激烈、自比唐宗汉武的人,将在万千箭雨之下,躺在一路颠簸的驴车上,认清这个痛苦的事实。
眼下,我们还是回到现在这条时间线:
柴荣在拿下寿州后,就满足的结束了第二次征淮南之战,再有了这样一个决定性的支点之后,后面的战役完全就是照本宣科即可。
因此,柴荣带着南唐的降卒回到开封,将其进行整编和补充。据记载,即便是经过了整编,南唐的“解放战士”也足足编成了30个指挥。
指挥,既是当时的军队建制,也是同级军队的长官官职。每个指挥的具体人数因兵种而异,步兵一般是500人,骑兵一般是300人左右。
与此同时,柴荣还不忘同远在西南的后蜀同享其乐,而方式也是一贯的虾仁猪心:
他把之前后蜀投降后周,又在此战中投降南唐,最后却又兜兜转转回到后周的士兵,累计约800人全部遣送回了成都。
让这些远离故土多年、数次改换门庭的爷们儿,向他们的主子孟昶,详细的讲述一下这些年天下的故事。
不出意外,孟昶会被恐吓的再把剑门关城墙加上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