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宋朝到底是不是积贫积弱 > 第137章 赵普的结局(第1页)

第137章 赵普的结局(第1页)

曾经有一个说法,厨师想要烹饪出美味,除了要综合运用酸甜苦辣咸等各式调料之外,关键是离不开一勺清水。

乍看起来,水好像远不如上述五味调料作用大,但它确是将这些调料中和起来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

从某种程度来讲,一个集体或是国家,如果把文武大臣比作是各式调料,最高领导者就如同那一勺清水:

不一定需要其本身亲力亲为的做多少事情,但一定要能够选人用人、知人善任,摊子铺的越大,情况就尤为如此。

汉高祖刘邦就深谙此道,他自己都说: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人年轻的时候,都会觉得韩信那种战场攻伐或者张良那种决胜千里是酷毙了的样子,年岁大一点才会发现萧何那种“镇国抚民、使前线足衣足食”的技能才是战争打到最后胜败的关键。

可随着更加的年长和成熟,最终会发现有个刘邦那样的领导人简直是不讲道理的卡bug。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不否认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会出现顶级人才的爆发式井喷现象。

但在漫长历史长河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万里挑一的顶尖人物安静的等待着自己的伯乐,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则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眼光和气度。

这一章,我们就按照时间脉络,结合一些重大事件,来介绍一下赵光义在位时期的选人用人情况。

我们先从政事堂、枢密院这东西两府的高官和重要的军队将领等三个类别,依次梳理。

先来看政事堂:

赵光义刚继位的时候,宰相共有三位,按序列分别是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他们几个都是在973年赵普罢相的时候被赵匡胤擢拔到了宰执(卢多逊起初是副宰相、参知政事,后来晋升正宰相、平章事)。

这三人的升迁源于赵普,退场也基本源于赵普。

981年六月,薛居正病逝。3个月后,赵普怀揣着打倒赵廷美的任务被赵光义复起为相,沈伦随即称病躲祸,而卢多逊则因不不甘主动认输而被赵普搞为赵廷美一党,随即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赵普完成了特殊任务后不多久,便被赵光义再次搁置冷藏,毕竟这个大杀器实在是让皇帝不放心。

此后赵光义先后任用了宋琪、李昉担任宰相,但随着雍熙北伐惨败和党项李继迁崛起,宋朝内外局势交困,赵光义不得以再次启用赵普为相,这是赵普第三次也是平生最后一次拜相。

这之后,李昉、吕蒙正、张齐贤都先后担任过宰相,其中李昉、吕蒙正甚至不止一次入阁拜相,但他们都很难有效的辅助“普信男”赵光义处理当时的困局。

原因除了赵光义自己主动“作”出的hard难度挑战太大之外,还在于这几个宰相很难在喜欢大包大揽、唯我独尊的皇帝面前充分的施展手脚。

他们几个人要么是早期进步慢(李昉),要么纯属入行晚、资历浅(吕蒙正、张齐贤皆是赵光义继位后才科举中的进士),这种资历和威望莫说是和赵普比了,就是照着薛居正、沈伦等相比,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妥妥小字辈。

因此只能当大主角赵光义的背景墙,嘴上为皇帝摇旗呐喊,身子躺平浑水摸鱼。

直到赵光义去世两年前的995年,此时的皇帝已经彻底放弃了拼搏向上的念头,只想着稳稳当当的把皇位传给儿子,至于之后怎么应付契丹和党项就先不管了。

所以赵光义本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以独相的方式给自己的儿子选了一个定海神针的宰相吕端,就此整个太宗一朝的宰相也先后登场完毕。

这些人稍后我们会着重介绍几个关键人物,这里我们先接着梳理西府枢密院的高官情况。

枢密院:

赵光义继位后,首任枢密使是当时的军方第一人曹彬。但赵光义骨子里对这位深受太祖擢拔厚恩、又出身军旅的职业军人独任枢密使不放心,因此没多久就提拔了楚昭辅与曹彬共掌枢密院。

楚昭辅虽然也是赵匡胤的嫡系,并在陈桥兵变的时候上演了“天有二日”的著名相声表演,但他私下里和赵光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在赵光义继位后得到了进一步的重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