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梳头娘子官家 > 第135节(第1页)

第135节(第1页)

&esp;&esp;要说起来,虽然那孙林二和王家四姑娘结丫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许是二人间太过熟悉的缘故,竟是从来没有对对方起过别样的心思。直到二人到了该结亲的年纪,两家家长一阵左右寻摸后,小李婶觉得,自家那性情跳脱的小子似乎只有隔壁的四丫头才能弹压得住;而王夫子则觉得,自家那古灵精怪的女儿大概也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二木头不会嫌弃。于是这般一来二去,两家还真议上了亲。

&esp;&esp;而直到两家议上了亲,四丫和二木头才知道这回事。顿时,原本还是小孩心性的两个人,再看对方时,就怎么看怎么不是原本的那回事了……

&esp;&esp;四丫那难得一见的扭捏,叫如今早已经跟巷口老虎灶上的宋家大郎订了亲的三姑娘当笑话告诉了阿愁。为这,来弟的胳膊都被那凶悍的四丫给拧青了一块。

&esp;&esp;除了孙家和王家外,一楼东厢里的刘老实也带着刘家兄弟来了。

&esp;&esp;在阿愁进京的那年,二楼那个丈夫多年没有音信的唐娘子终于熬过了十年期,由官府判定她丈夫已经死亡,她终于可以改嫁了。于是,·治理

&esp;&esp;虽然李穆守着孝,这却并不影响他处理公务。

&esp;&esp;而虽说他是一方诸侯,可因为之前的老广陵王不问事,万事都丢给刺史管着,如今他想要回他原该有的权力时,原掌握着大权的刺史就未必肯那么轻易放手了。

&esp;&esp;于是,在阿愁这等市井小人物看不到的地方,广陵城里隐隐刮起一阵争权夺利的小旋风。

&esp;&esp;对于广陵王和广陵刺史的这场交锋,远在京城的宣仁皇帝其实心知肚明。因为广陵王早在扶柩北上时,就曾将他要做的事跟宣仁皇帝密谈过好几回。

&esp;&esp;如今大唐立世百载,朝堂上下已经沉疴泛滥。这一点,宣仁皇帝早就心知肚明。他虽然看似优柔,其实心里主意极正,不然他也不会顶着宫内宫外的压力断然立一个低层宫女做皇后了。只是,他一向擅长以柔克刚和借力打力的招术,这才给朝臣们一个错误的中庸君王的印象。

&esp;&esp;李穆的那些变革计划,其实宣仁皇帝自己也早有过想法的。可他便是有心锐意进取,执政却只奉行一个“稳”字,虽然知道那些变革势在必行,到底不愿意因此引来朝廷上下的震动。如今既然李穆主动提出愿意拿他的封地做个冒险试水的“先行官”,且还承诺每年上缴国库的税供不变,宣仁皇帝又何乐而不为。

&esp;&esp;因此,当刺史大人几次密告上京,说广陵王年幼胡闹时,宣仁皇帝只装聋作哑,默默做了李穆背后的靠山。

&esp;&esp;李穆从京城回来后,和那刺史商量的头一件事,便是计划拆掉城里那些如今已经令百姓怨声载道的坊墙,并且重新规划广陵城的道路,以解决城里日益拥堵的交通。

&esp;&esp;刺史听了,立时拿出那套“祖宗章法不可变”的陈词烂调来说事。

&esp;&esp;李穆则以当年大唐开国皇帝早年间定下的几条律法,因不适用又在晚年改掉的例子,反驳了刺史的反对。

&esp;&esp;这场官司打到京城,皇帝继续装聋作哑,朝臣则分作两派。那朝堂上的激烈争议还没下个定论,广陵刺史弹劾广陵王的奏折则已经递到了皇帝的龙案之上。

&esp;&esp;却原来,年少气盛的广陵王居然不等朝廷的旨意,就已经先行动了手。他命坊间百姓自己投票决定要不要拆墙。自然,早被这坊墙搞得没脾气的百姓们都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于是广陵王便这么一纸公文下去,允许坊间百姓自行动手拆墙,甚至还允许百姓将那拆下的墙砖拿回家去自用——这一举措,不仅赢得百姓的一致赞许,还为他省下一应拆墙和处理老墙砖的花费。

&esp;&esp;当然,早知道刺史要告状的李穆也随着那弹劾奏折同时给朝廷递了一封自辨的奏章。不仅如此,他还派王府属官周昌进京代他自辨。

&esp;&esp;李穆于奏折中用了一句这一世里不存在的某大唐“明君”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esp;&esp;太子殿下在帮衬李穆自辩时也说了一句写在史书上传世后人的名言:百姓的意愿可疏不可堵。

&esp;&esp;这一年,太子不过十八岁,李穆更是刚满十七岁而已。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便可见他二人都是目光高远之辈。宣仁皇帝也好,朝臣也罢,都从这二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人身上看到了朝廷中兴的希望。

&esp;&esp;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宣仁皇帝一纸诏书下来,不疼不痒地说了广陵王几句行事鲁莽。只说既然拆墙的事有争议,且还上报了朝廷,他就该先等朝廷的决断下来之后再动手,不该如此心急。至于被刺史牵扯到“祖宗家法”的拆坊墙一事,皇帝的诏书里竟是提都没提,就这么轻轻地放了过去。

&esp;&esp;这却不是皇帝放水的缘故,而是因为那拆坊墙之事,引得朝中两派人马一番争论,以至于到了最后,大家都不记得那初始的拆墙之事了,只记得那场争论的内容——这,便是后世称为“民意之争”的那场朝堂辨论了。

&esp;&esp;却原来,在广陵王和刺史起了争执之初,李穆便派人将二人争执的内容写成告示,张贴于各个坊间的坊门之上。于是一时间,广陵城里的百姓议论纷纷。坊间通文墨的文士们也纷纷附笔,将自己的观点文章张贴于告示旁。这么一来二去,便有人表示,自己的城市自己做主,大家该投票表决这坊墙该不该拆。

&esp;&esp;于是那广陵王便顺应民意,命各坊官在各坊门下设置投票点。结果一统计,却是吓了广陵刺史一大跳,全城百姓居然有近九成都是赞同拆墙的。

&esp;&esp;那李穆便号称“民意不可违”,不等朝廷旨下就出了公告,命百姓自行拆墙……

&esp;&esp;大概是他也知道自己行事鲁莽了,便随着那自辩的奏折又上了一道后世被称作“民意论”的奏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