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丫头们赶忙插空收拾混乱。
正沸沸扬扬着,忽然二门上传来消息,说是衙门来人了。
一听“衙门”二字,满厅的人都不由得神情一紧,暗中整顿衣裳的同时,一同扭头去看。
来的居然是位官媒,自称姓厉。带着个小丫头,举止言谈都比街面上做媒几十年的孙婆子体面、大气。面上也不见孙婆子那未语先笑、到处拿乔的骄矜习气。
似乎像杨家这样的,都是她司空见惯的场景。
老太爷已经换上了威而不露、彬彬有礼的模样。
在他暗中打量厉婆子的时候,厉婆子也在借着喝茶的工夫,打量此间。
茶是好茶,也就杨家这种大户人家,才喝得起。
茶碗是极好的青花瓷,这个,小门小户是难得一见的。
婆子、丫头不少,也有规矩,这一路走来,都是见识过了。光是养这些人,一月的开销也不少。
没的说,杨家的底子应该算是厚实的。
杨老太爷是秀才出身,虽说低了点儿,可也是读书人。往前推,祖父辈也曾有人中过举人;往下推,现下大房的嫡次子就在县学里读书,据说是个用功的,将来少不得要挣个功名在身,光耀门庭。
试想,整个一县,能够进入县学中读书的,也仅仅只有二十人。而杨释褐就占了其中的一席。不管是从学业、还是家境上说,杨家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厉婆子又把目光再次投向厅中的那座博古架上。通天彻地的高度,横格竖格几十格,全都摆得满满当当。好家伙,那叫一个绚烂夺目、流光溢彩。
光是这些摆设,也值不少的银子。
厉婆子就如同吃了定心丸一般,微笑着看着老太太。
其实,她关注的是老太太通身的装束。就说最常见的额帕吧,那是女子最常见的饰物,从老妇到小女,通用那个东西。
可是杨老太太的额帕显然就很与众不同。且不说绣工多么地好,就说那一朵一朵的祥云,竟是用米粒大小的珍珠攒就的,若是拆下来,怕不得装满一饭碗?
厉婆子看得心头有几分嫉妒。可是越这么着,越不敢造次。
“几天前,跟贵府的姑奶奶在县里偶然见过一面。听贵府姑奶奶说,杨家大姑娘幽贞娴静,德容言功无一不妥。婆子受本县新晋正八品县丞孙大人之托,求娶贵府大姑娘为妻,不知老太爷、老太太意下如何?”
萧墙内外之第75回
当杨家上上下下在为大小姐杨释媛的好亲事奔走相告、欢欣雀跃的时候,一水之隔的三房却如同陷入到无底深渊之中,死气沉沉、油尽灯枯。
三日的苦苦等待,所有的幻想、憧憬与欢喜,瞬间被击得粉碎。
陶氏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说好的,那明明是释怀的姻缘,是她三房的机遇,怎么忽然就变成了释媛的大造化?
“一定是弄错了,错了!”
桂月死死地抱住她的大腿,哭得没个人形儿了:“姐姐别去!都已经下了小定了,生辰八字白纸黑字,错了又能怎么样?你觉得姓孙的能为了咱们姑娘,跟他们撕破脸皮吗?”
陶氏大怒:“那你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桂月号啕大哭,说不出话来。
屋子里,释怀弃了刺绣,面壁低泣。手帕子湿得能拧出水来。
她能怎么做?一个未出阁的大姑娘,难不成跑去跟人争、跟人抢去?
除了顾影自怜,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