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自说自画脉络膜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慈颜只迎向善人。

弥勒不是保护伞,

惩恶也属有佛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寻找汾河痛惜水(1)

2007年5月下旬,终于有了第一次去山西旅游的机会。旅行社安排的景点是五台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然而最令我神往的,却是汾河。

汾河是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就是山西的代表,有了它的“流水哗啦啦” 才有驰名中外的汾酒。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开杏花……”一首有浓浓的山西风味的歌,浸透了我的心,多年来我无数次轻轻哼过或默唱过。根据山西作家赵树理小说改编的电影《小二黑结婚》,有插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这“清粼粼的水”应当也是山西的,我相信汾河水就是这样,在我头脑中,汾河水便更加美好。

在童年时,第一次在家乡小镇小学操场上看露天电影,影片是《吕梁英雄》,吕梁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印象是那么深。以后渐渐知道那吕梁山在山西,知道了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知道了长篇小说《晋阳秋》,知道了山西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

山西的作家,最令我敬仰的是赵树理。他的短篇小说《福贵》中浓浓的平民感情,令我感动;那“土得掉渣”却又时时闪现智慧火花的语言,使我心悦诚服承认他是一代语言艺术大师;而小说中福贵的形象,不仅仅是表现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困苦这样浅表的含义,更是写农民在贫困时无尊严无脊梁可言。“生存是第一要素”,揭示了人性的最基本特征。我想,福贵这一文学形象应当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不朽的。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主人公冯幺爸,高晓声小说中的李顺大和陈奂生,上世纪80年代初都曾红极一时,他们身上都可以找到福贵那种软弱的影子。何士光和高晓声即使都不是受福贵这个形象的启发,而以“土地承包责任”用经济带动思想解放的大变革背景作启示,赵树理写《福贵》比后两位写的农民形象早了将近四十年,而且还没有明显的思想运动启示。我认为,赵树理当是鲁迅之后刻画农民形象的第一高手。他开创了有名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有着明显的山西乡土特征。还依稀记得,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刊名,也曾经名叫《汾河》,我曾以为,山西乡土特征就是以汾河流域为代表。

山西作家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那么可亲,汾河在我心中一直很美,甚至有几分神圣。黄昏到太原下飞机,坐接机的汽车前往宾馆的路上,就忍不住向司机打听我的旅游路线是不是会经过汾河?司机说它流经太原,可以见到。第二天去五台山出太原市,并没见经过汾河。到最后一天去乔家大院,换导游也换车了。我又问导游。她依然说会见到。

我迫不及待盼着见到汾河,盼着见到它清粼粼、哗啦啦的流水,渴望伫立在河岸上的杏花丛中,凝眸望着清澈的河水不断欢快地流过的水波与浪花,静静地倾听那流水奏出的美妙乐曲;或脱下鞋袜赤脚浸到清凉的河水里,边任凭洗濯,边纵情高唱 “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歌……

一早换车出发时,我又主动问新换的女导游是否经过汾河,她还说能。可是车出了太原又开了好一会,一直没见到什么河,导游也没提起;在祁县快接近乔家大院时过一座大桥,看到了一条大河,大约有近一二百米宽,我忍不住问,是不是汾河?导游说是。这瞬间,我的思维一下子冻结了:汾河令我魂牵梦绕近四十年,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条干涸的河床,满布坎坎坷坷黄土,稀稀拉拉长着一些杂草,一片荒芜景象。好有一比,想象的是美若天仙的少女,而见到的却是形如僵尸的丑陋老妇,心中一张美图顿时被扯得粉碎。我的心被那坎坷黄土硌得疼痛不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寻找汾河痛惜水(2)

我还不敢肯定这所见到的确是汾河。在山西旅游这几天,多次向两位导游三位司机问起汾河,他们像是知道,回答却并不太在意,我觉得有应付成分,缺少了可靠性。临近返程时,特地买了一张山西地图,图上字小而我视力不济,回家后用放大镜才得查看。图上汾河确实流经太原市区,而太原至祁县中间也有一条河,是流进汾河的支流,没标河名。或许我见到的正是这支流。汾河水流是靠上游源头和多条大小支流的水汇成的,这一两百米宽的河道该是一条主要支流,它干涸,汾河便断了一大水源;汾河其他支流又将如何?汾河的水又将是何种状况?

我在互联网中找了山西的网友询问,并搜索了关于介绍汾河近况的文字。山西人原称汾河是“母亲河”,然而这二三十年来,山西人是怎样对待这母亲河的呢?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写了《汾河水源,有个黑色的源头》的文章,2004年3月1日《山西日报》刊登了王俊斌写的文章《综治一年,汾河水质缘何污染依旧》……既说明汾河在被污染,也说明治污无力没有效果,还说明上游开垦土地过多水土流失,水源萎缩。新近有位山西的文友在互联网上告诉我,有些地段已经干枯断流了。

我生在江南水乡。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一里之内必有河塘,眼睛似无法适应没有水的景色。去山西旅游,从“三晋”的晋中往北,到五台山再到云冈石窟;又从晋中往晋南方向,去祁县、平遥;不同的路线,经山区也经平原,行程有将近千里,有时竟是行一二百里不见一点水面,偶尔见到的几处,大都是小块的。农民浇地喝水,是靠打井;有大片、大片的土山、田地是灰黄色的,偶有绿色植物稀稀疏疏,像癞痢的头。这里的水该是多么宝贵啊。早年听人说在沙漠曾发生过一两黄金买不到一壶水的故事,我眼前看到这些,就油然有了那种水比黄金宝贵的感觉。

没有空气和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是命根子,这是最起码的常识,连弱智者都不应该不懂。山西水很少,千百年来一直流淌的汾河,怎么就被糟蹋成这样呢?是因为实现现代化?是因为发展经济?……拼命追求GPD,认为是经济发展了,津津乐道地报道,往脸上贴金,却掩盖了两笔账:这经济发展所得到的财富,一是有多少原本是天然资源消耗换来的?二是有多少是牺牲了环境为代价的?除去这两笔账,真正靠人的智慧创造的有益财富,其价值还有多少?单就对汾河水资源来说,不知是否有人算这样一笔账:千百年来汾河的自然水流量,它的水资源原是年复一年可无限次再使用,每年对全流域百姓的生产、生活所起作用体现的价值,该值多少人民币?而汾河还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是黄河的第二大水源;它遭污染水流量减少,加重黄河断流危机,造成的损失又是多少人民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