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里时不时都有人往返,出村入村,都经过这里,经年累月的,也没见到路被磨平了。常先生来村里,也经过这条林路,小五儿和柳翠儿出村口,也过这里。这头那段,都隐没在林荫里,是条地地道道的林荫路。起先的时候,村子刚迁到这里,还不见这条蜿蜒的小路,后来就多了这片林子,林子里就出现了这条路。
从村口出去,也只不远就到了密林,春风劲道,把林子里的一切都起劲的摇晃了起来,只有林路悠然,一动不动,不上紧也不慢怠,只是尽心尽力的铺就在林荫里,让人们顺着它出村。人们大致都沿着这条林荫路出村,没有必要改变什么,也有特意寻蹊辟径另选一条,少。大多都沿着这条小路。虽然不太起眼,也不黯然。
从流水里回来,得紧赶着两步,也到了这密林里,流水潺潺,容易把人的思绪给绕进去,到了密林里,就安然多了,把那些潺潺微微的涛声波澜都自然而然的滤去了,不知不觉就滤去了。这是就是有些鸟啼蝉鸣,也只能说明林路更加幽深静谧,丝毫没有潺潺微微的样子。连光影都不太像正在变幻,至多有些斑斓摇曳。
常先生到这里定驻,自然也有定驻的道理,那时有人传言在密林里发现了许多的魅影,这样故事就不像是林荫路上的本色,潺潺微微的,大概也是谁看错了。有时也容易不太细致,把村口的老吴头当作别处的村上春树,传言中总有这样那样虚虚实实的成分,这有点像潺潺微微的涛声。常先生自然就熟悉林荫路上的斑斓摇曳、光影变幻,把那些传言给断然否认了。这才是林荫路的常态静景,不是别处可以比拟的。
常先生有时到村里,也到学堂里来,老先生和柳含絮他们都认识常先生,就像认识村口那片密林,过了密林,就出村外,不是村中的景致,自然有许多的大世面。常先生也很热心,虽然温和,却有威严,像林荫路上的浓绿,让人一眼琢磨不透。老先生虽然也有威严,但只是对柳含絮他们这些学堂里的后生们,并不在村里人面前特别表现什么。常先生就不那么随便,来的时候走的林荫路,去的时候也走的林荫路,来去明白,却也十分静谧安然。
过了林路,就到了村口,那是许多传言兴起的地方,不过这跟常先生丝毫没有关系,常先生也好像只是这段林路,虽然通向了村里村外,却不往前一点,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林路的本色。柳含絮过林路的时候倒没有想这些。柳含絮似乎一点思索和准备都没有,就往林路上走。大约也不需要什么特意的装扮,进村出村都是日日夜夜的常则,不会因为常先生而多些什么,也不会为了村人们而少些什么。丝毫没有潺潺微微的样子,这也让林路上显得更加幽深静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