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三批人依次出城之后,黄忠看看离开县城已经有一段距离,忽地驻足发出一声长笑,向马上的黄叙朗声问道:“叙儿,你可知道‘惊弓之鸟’的典故?”
此刻前面的典韦和后面的李永家人也随之停步,都不明所以地向他望来。
黄叙却老实答道:“叙儿知道,那故事说的是战国年间魏国有一位神射手更羸,曾在魏王面前展露箭术,以空弓虚放惊落空中孤雁。”
黄忠摇头道:“史家之言,也不可尽信。那更羸本是我师门‘射声园’前辈,那只孤雁却非惊落,而是被他以‘无射之射’的箭技射落。”
刘辩大为好奇,问道:“世伯,何为无射之射?”
黄忠笑道:“贤侄要知此箭术,我便来为你演示一番。”
说罢从腰间弓囊中取出弓来。这是一张短弓,弓身在乌黑之中透出紫红之色,闪映出金属的光泽,纤细的弓弦却呈半透明状,似是用某种兽筋鞣制而成。
黄忠左手执弓,用手却并不取箭,“只将手指扣在弓弦上,双臂轻轻用力将弓拉满,口中喝道:“第一箭,我要射最前方那人的发冠!”
话音未落,他手指一松,伴着一声弓弦的震鸣,未见罡风激荡,未觉气劲波动,百步外一人头上的束发木冠却应声炸得粉碎。
在众人齐齐发出的一声惊呼中,黄忠再次张弓,又道:“第二箭,我要射左前方那人腰间的玉佩!”
言出弓鸣,那人腰间悬着的一面玉佩同样应身而碎。
后面的百余人尽都面色如土,望向黄忠的目光之中尽是敬畏之色。
黄忠再次缓缓张弓,口中道:“第三箭,我却要射最后一个离开之人的头颅!”
此言一出,那些人没有一个怀疑他有能力做到,当即发一声呐喊,争前恐后地转身便逃。
黄忠松开弓弦,手拈须髯哈哈大笑。
刘辩和黄叙在马上一起鼓掌欢呼:“世伯(爹爹)威武!”
这时禹天来转头望向另一边的典韦,见他同样震惊于黄忠的神射之技,同时又丢掉提在手中是人头,横着双戟摆出戒备之势,便摆手笑道:“这位壮士,我等并无敌意,请过来一叙如何?”
典韦稍一迟疑,终究还是收了双戟,大步走上前来。
在县城那里,陈留官府虽然已经得知有人当街行凶斩杀李永之事,却也无心理会,只因有一件更大的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典军校尉曹操在洛阳行刺董卓未果,随逃回陈留家中,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并发矫诏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
空弓不能放,否则容易伤弓又伤人。“惊弓之鸟”的故事里,更羸也不是拉空弓惊落大雁,而是引弓虚射(故意把箭射偏)。但这是武侠小说,本来就是不科学的……
第二百一十四章 联军,盟主
曹操的一封讨伐董卓的檄文发布之后,天下群雄云集响应,各地手掌兵权的豪强纷纷起兵,人马多则三万,少则一万,连曹操在内共是十八路诸侯。
众诸侯相会于酸枣,各自所立营寨绵延二百余里。
曹操作为此次盟会的发起人,在自己的军营中杀牛宰马,广邀其余十七路诸侯赴宴,共商进兵讨董的大计。
酒过三巡,众人开始商议正事。河内郡太守王匡第一个站出来提议大家既然结成联盟共讨董卓,总不能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当务之急是须要推选出一位盟主来总理调度各路人马。
此言一出,帐内的各路诸侯都沉吟不语,大多数人的目光只在袁绍与曹操两人的身上转来转去。
这两人之中,袁绍背后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袁绍本人虽是袁家庶子,却是自少即展露出极为不凡的胆识才略,人望之高甚至远胜袁术这袁家嫡子;而曹操则是占了首倡大义的便利,众人又听说他曾甘冒奇险行刺董卓,虽然功败垂成,但这份忠烈豪壮之气也令人钦佩。
曹操与袁绍少时相识,彼此相知极深,兼且本身心机眼力都是超人一等,故此早已看出袁绍表面虽然不动声色,双目之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极为阴晦的炽热,心中不由暗自叹息。他何尝不曾觊觎这注定名利双收的盟主之位,但更知道若是与袁绍争夺这位子,败了自不必说,若是成功则必然与袁绍结成死仇,而如今的他还远远没有与这少时好友抗衡的本钱。
心念电转之间,他便已经衡量清楚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迅速做出决断,当即长身而起,向着众人团团一揖道:“以操之愚见,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为汉朝名相之裔,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