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王石这个人品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发展为2000年销售额220亿元,利润达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令思科、爱立信等一众电信巨头纷纷侧目。

王石和任正非的见面屈指可数,难得的一次居然是在飞机的商务舱内。但就是这次高空的闲聊,给王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任正非告诉王石,华为除了在各大名校网络高才生外,也会主动到一些边远山区,像广西、贵州等地招收大学毕业生。任正非的道理很简单,名校毕业的学生到了深圳并不安心,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可以有更大的出息。华为曾经集中力气把全国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高才生都笼络到深圳,最后发现流失率正集中在这些学生身上。而从边远山区招来的学生,到了深圳这样的现代都市,一定会觉得是机遇难得,所以对企业有着极高的忠诚度。

任正非出身军人,据说生长在贵州的三线企业,对从艰苦环境走出的年轻人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对于一贯崇尚名校的万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万科在洋派董事长王石的贵族理念支持下,一向唯名校学生是贤,这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不过,王石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听了任正非的一番话,回到深圳后立刻向人力资源部指示:以后每年都到贫困地区招进一部分员工。

王石举一反三:“他说得有道理,你看这么火的‘超女节目’为什么是湖南做出来的?他们大量的人是湖南本地的大学甚至中专培养起来的,而不是什么北电北广。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执行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做事做人方面,任正非有些地方其实和王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忍耐力很强的人,都是苦熬着把企业从很小的规模做到今天扬名立万,在这个过程里都采取了称得上极端的做法。王石坚持万科走专业化道路,不惜把旗下即便在行业里是数一数二的企业全数砍掉;任正非则在《华为公司基本法》开篇,核心价值观第二条如此描述:“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永不进入”,把任正非做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另有一点,王石和任正非都是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人,都用一种几乎是诗情的理念管理着企业,无论是王石的开放还是任正非的封闭,都表现出一股执拗的自信。这样的人也没有妥协可言,王石说让权就让权,没有一点含糊;而任正非呢,一部《华为公司基本法》端将出台,把华为铜墙铁壁地封闭起来,一统春秋,管你外界说什么,任正非兀自屹立不动。

。。

《王石这个人》:对手(4)

王石和任正非几乎构成了深圳企业家群里两道最独特的风景,这两个都称得上偏执的人,为深圳贡献了两个最有个性的企业。

他们也有打交道的时候。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向社会发行股票,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王石回忆起来,感觉简直像今天上门卖保险那样痛苦。买万科股票的大户几乎都是关系人或企业,唯独有两家不是,一个是中创集团,另一个就是任正非的华为公司,当时华为成立没有多久,但一下子买了30万的股票,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王石后来听手下人讲,华为这30万买得非常爽快,并且还掏钱请万科的人吃了一顿皆大欢喜的晚餐。

没有人问过任正非当年为什么要那么豪爽地购置万科的股票,王石也没有问过。我想,除了商业上的判断,任正非与王石英雄相惜的心态也难免暗藏在其中。任正非后来因为一块地也亲自找过王石。那块地是华为的,拿出来拍卖,因为担心其他发展商拿去了会开发得不好,而且华为也需要解决很多职工的宿舍问题,他让副手把王石约出来,希望和万科联手一起投那块地——在关键时候,任正非总是选择了信任万科。

有许多和王石熟络的媒体,希望通过王石找到任正非,破一下任正非从不接受采访的戒,但王石一般都拒绝了,因为他明白自己去找也是一样的结果。他能理解得了那个坚持,换了自己,其实也是一样的。戒就是戒,永远都不能破,也破不了。

在总结和自己同一时期的企业家时,王石很喜欢用两个词:“理想主义”和“激情”,但后一个词他从不用在张瑞敏身上。

曾经有一个出版人对我说,当今中国社会的企业家里,能够得上出书的,也就王石、柳传志、张瑞敏三个人。2006年初,王石曾经对媒体开玩笑说:“他们两人的活跃程度不如我。为什么?柳传志现在62岁了,张瑞敏也快60岁了,但我今年只有55岁。我有年龄的优势。”王石是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人,他充满了激情;柳传志给外界的印象则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重,兼具激情和保守的特点;而张瑞敏,这个海尔帝国的缔造者和坚守者,有着与王石的不羁截然不同的风格。

曾有记者问张瑞敏:您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王石却经常“不理朝政”,一味热衷做他的社会活动家,您怎么看?张瑞敏愣了一会儿,答道:“那只能说我的本事不如他。”这是张瑞敏的聪明,他的回答截断了记者后面所有相关的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家内心都是骄傲的,只是骄傲得各有不同。

曾经一段时间,王石很乐意到各大著名企业拜访。1993年,他到了海尔,首先让他吃惊的就是海尔先进的生产管理,他参观的是海尔的电冰箱生产线。让他吃惊的倒不是由德国引进的生产设备,而是海尔对生产流水线的管理方式,非常精密、非常精准。王石觉得海尔已经不是在简单地引进生产线,而是把德国那种制造工厂的环境和文化,如数搬到了青岛。公园化的环境很人性化、很养眼,车间里也非常整洁,这是海尔最大的胜利。“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海尔绝对会不得了。”王石说。

张瑞敏接待任务很重,留给王石的时间只有30分钟而已。前20分钟基本都在寒暄客套中过去了,后10分钟才开始进入两人都感兴趣的企业话题上来,结果意犹未尽,半小时到了,依王石的脾气,正是兴头上,才不管什么时间不时间,时间不都是人掌握的吗?但张瑞敏却打住了:“真对不起,时间到了,我们以后再谈吧。”

当王石走出大门,一辆轿车开到他跟前,时间一秒不差,“吱”的一声停下来,然后“啪”一声打开车门,待王石进到车里,车立刻就开走了,没有一点耽搁。王石突然觉得,一旦进了海尔,就成了海尔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这种感觉太可怕了。”

海尔的德国做派给王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由此判断海尔终成大气候。海尔也的确在之后几年突飞猛进,与联想一起成为中国企业的两面大旗。虽然在几年后,王石关于专业化的理论与张瑞敏的多元化做法形成了强烈的抗衡局面,媒体甚至不无挑战地用了“张瑞敏做加法,王石做减法”这样的标题来大做文章,但好事的媒体也许没有考虑到一点,在这样的理论纷争后面,是一种互相欣赏的目光,能够成为对手,其实也是一种彼此的映照。

曾经有人评价万科有德国企业的风范,因为万科严谨并且坚韧。这也许正应和了王石对海尔的欣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一个利润随手可得的年代,中国企业的领袖里,对品牌经营坚持得近乎偏执的,一个是张瑞敏,另一个就是王石。所不同的是,王石因为行业的特点,只能在国内施展万科的所有梦想,而张瑞敏可以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下实现中国人关于品牌的梦想——虽然,这同时也有更多的烦恼。张瑞敏和王石一样,面对自己的品牌时,极端与另类的作风就被激发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起来的企业家们,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王石在20多年的岁月流逝里,丝毫没有给人陈旧之感,这得益于他是一个不断刷新的人。王石今天的形象,已经和他同时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了,他是一个可以把个人生活和工作截然分开的人,这样的潇洒对于同时期的企业家来说,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他可以自如地在各种场合出现,且商业且时尚,脱离了传统企业家含辛茹苦的固有形象。但我以为,王石骨子里还是固守了80年代的很多东西,那个年代讲求的是脚踏实地,讲求的是苦干,最忌讳的是虚妄,这一点是王石的底限。

《王石这个人》:对手(5)

所以当顺驰的年轻董事长孙宏斌在海南博鳌的行业论坛上公然挑战众行业权威,认为顺驰已经做到了房地产行业老大,并报出了难以置信的年度营业额目标——100亿时,王石登时发了飙:“你吹牛!”

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行业新闻。王石在公共场合拉下脸来的时候并不多,虽然他总是黑着脸。孙宏斌也是当今商界的传奇人物,一个清华的绝对高才生,曾经在联想做到了高层,备受柳传志器重,但旋即走了背运,入狱四年,人生来了个180度急转弯。这样的重压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很多人会就此沉沦下去,但孙宏斌的能量就在于。当他出狱后,用柳传志借给他的50万元人民币,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了两个月管理课程,回国后在天津开了一家房地产二级代理公司。仅仅两年后,1996年,孙宏斌开始发力,全力进军房地产开发市场,逐渐成为天津房地产市场老大,占到一级市场15%的市场份额。在天津站稳脚跟后,孙宏斌的顺驰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开设分支机构。2004年左右,顺驰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打响品牌。

见过孙宏斌和王石的人都知道,这两位从外在性格上讲,根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王石不苟言笑,阳刚气十足,可敬不可亲,而孙宏斌操一口山西口音普通话,动辄号称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美女,嬉笑于面;王石看似隐藏自己,其实很容易把心里话说出来,孙宏斌毕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心思更愿意深埋,说出来的,我们听到的,也许都是玩笑;两个人都是宏韬大略的人,相同的一点是都不服输,碰巧江湖狭窄,两个好强的人就这么碰上了,自然有一些纷争,这与两人的年纪或者入行的年份已经没有什么关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