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许宁渐渐适应了党校的生活节奏。
早上起床,有课的时候去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在家上网查查资料。
他现在对每个机会都很珍惜,所以学习很认真。
其实党校学习也不像外面传的一样,就是走过场,许宁感觉老师的水平很高,确实能学到东西。
尤其是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许宁听了几次课觉得收获匪浅。
他不由得感叹党校制度确实太好了,干部活到老学到老方可能够与时俱进。
许宁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忘跟同学交流。
他仔细观察过周围的同学,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滨海机关或者郊县基层过来的干部,而且年龄并不大,基本都在30-40岁之间。
当然,这里的学员可跟大学校园完全是两回事,大家说话、沟通都很讲究技巧而且对很多问题都讳莫如深。
大家课余的交流也很少探讨学习的事情,基本上都在挖空心思的为自己拓展人脉。
通过观察,许宁还发现,所有的人明显分成了两个圈子。
一个圈子是住滨海市区的,这些人应该都是市区政府机关或者市直局派过来培训的干部。
另一个圈子就是下面郊县派过来的干部。
滨海下辖四个县,每个县基本都有几个名额。
水源县就来了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广平镇副镇长霍应杰。
另外两个分别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少民和龙湖镇副镇长廖来胜。
两个圈子里的人有明显界限,基本很少交流。
大家无形中好像就默认了这种圈子,许宁很少见人打破过。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官场就是个名利圈,圈子里的人都只对自己有用的人感兴趣。
至于用不上的人,谁也不愿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事实上,无论培训班分成几个圈子都和许宁关系不大。
他总觉得人脉的拓展其实在党校并不是个好地方,这里的人面具太多。
大家说话交流大多是在盘问别人的底细,更像一个寻找盟友的场所。
可实际上大家都只是科级干部,在小事上自然能给予一些便利,但要谈到政、治盟友,那还差得远呢!
所以许宁尽可能在培训班里表现得低调一点。
可他低调,并不代表他真的能低调下去。
虽然来自下面郊县的同志不太了解许宁的底细,可市区机关的大部分干部可都对许宁的名字如雷贯耳。
短短几个月时间,许宁代表督查室督导案件而事发倒台的干部近百,威名赫赫甚至远远超过了纪、委。
他是真的什么案子都敢查,什么领导的面子都不给!
你能说他是愣头青?
要真是愣头青,早就被吞得骨头渣滓都不剩了。
可偏偏许宁到现在还过得滋润,早早就提拔到了副科级,现在又进入了干部培训班,明显培训结束以后就要受到重用。
这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