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宁夏粮草边储之事,参奏庆阳府同知赵楫并宁夏等卫指挥千百户等一百三十余员请治罪。
不仅要求逮问亏耗之数,还要求必须加倍赔偿,已经过世的官员,责其家属完成赔偿。
奏折又提到一句,弹劾户部尚书顾佐等受国重托尸位素餐,徇情枉法。
赔偿也就罢了。
加倍赔偿,立即点燃了文武百官的怒火。
朝野上下,全都围着这事紧绷起来。
谁家做官没拿过回扣,吃几把利益?
即便有那么几人真正做到两袖清风,亲戚难道也都那么干净?
一旦加倍赔偿,岂不是要把家底亏进去?
谁能放任朝廷开这个头。
就连苏晚晚的继母杨氏也被惊动了,进宫找苏晚晚求情。
“妾身也不是为自已。我娘家哥哥曾任陕西巡抚,抚治宁夏。那里有多穷他再清楚不过。”
“如果要加倍赔偿,只怕会引发众怒,还是要谨慎以待。”
苏晚晚敏锐地嗅到这其中的危险。
大梁王朝官员的俸禄,其实不算高。
如果要加倍赔偿,只怕很多家庭要倾家荡产,引发动乱。
在这个时局紧绷的时候,实在不宜再刺激众人的神经了。
她痛快地应承下这事:“本宫会向皇上劝谏一二。”
杨氏松了口气,脸上浮现几分媚笑:“你父亲还拦着我不让来,还好没听他的。”
苏晚晚自然地接过话头:“父亲最近身体如何?”
杨氏无可奈何地摇头:
“还能如何?天天窝在书房也不出门,教那个小庶子读书识字,连成思的读书都不管。”
“若不是娘娘帮衬,让成思进了国子监读书,成思的学业还不知道要落下多少。”
苏晚晚蹙眉。
听得出来,杨氏很不待见那个“小庶子”。
“我这里备了些衣裳吃食,母亲回家的时候带上些,也算是份心意。”
鹤影把东西拿出来,特意拆开一个包袱。
里面都是两三岁小孩子穿的衣服,从内衣到外套鞋子袜子,都备得齐全。
苏晚晚倒是坦荡大方:“本宫也想有自已的骨肉,让人做了一些孩子衣服,现在倒用不上。”
“不如母亲拿回去给弟弟穿。”
杨氏看了看,衣服上并没有繁复的刺绣,材质倒都是上乘的淞江三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