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北大,中国人心目中的一方圣地。
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起,经历清王朝、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她走过了跌宕多姿的百年,也涌现了灿如群星的*才俊。
一个王气氤氲的高等学府,她古朴典雅又朝气蓬勃。华表、日晷、未名湖、博雅塔、塞万提斯像、三?一八纪念碑……无不昭示着她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陈独秀、鲁迅、胡适、林语堂、毛泽东、朱光潜、季羡林……这些与北大相关的名字,每一声呼出都让人怦然心动。这一切,与燕园的一草一木,凝成不朽的北大之魂。置身其中的青年才俊,自然是不甘寂寞的。
所以,北大的学子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风采昭扬,激情满怀。
又是一个春天,又是3月26日,热血奔昂的北大学子举办“未名湖诗会”,他们以这种方式纪念北大七九级学子海子——他们心目中的诗歌英雄。
这位诗歌英雄,虽然没有像燕园内那些伟人一样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短暂一生中,对诗歌的苦苦探求和他所造就的神圣的诗歌神话,已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巨大影响。那锋刀劈柴般力度的语言,直揪人的灵魂。他来自安徽怀宁的乡村查湾,十五岁考入北大,短暂的一生纯真、善良,生活简单,却将全部的心血倾注于心爱的诗歌,挑战生命的终极,如一只豹子,直扑诗歌的太阳,在1989年3月26日卧轨山海关,让自己的灵魂升向诗歌的天堂。
诗会上,有人壮怀激烈,有人泪流满面。他们朗诵《亚洲铜》,他们低吟《海子小夜曲》,他们苦诉“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他们预言“春天,十个海子将会复活”。
他们宣告3月26日将是一个永远镌刻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日子,他们建议将3月26日定为“中国诗歌节”!
1 风,吹在心上
风很美 果实也美
小小的风很美
自然界的乳房也美
水很美 水啊
无人和你
说话的时候很美
——引自《风》
秋天,如同丰韵的少妇,盈盈脉脉,妩媚淡雅。阳光明朗地铺满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风儿轻歌曼舞,夹着草木清香,柔柔的,幽幽的,梦幻一般。绿树掩映的一间教室里,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正在上哲学课。这是一门较深奥的课程。
年轻的查海生老师,长着稚气未脱的圆脸,年龄与学生相仿。他1979年考入北*律系,这一年才十五岁,还是一个纯朴的乡间小男孩。在北大的四年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古今中外的一切知识,虽然学的是法律,但更爱哲学、文学,后来喜爱上了诗歌,是北大校园内小有名气的诗人。毕业时,学校先后将他分配在安徽省司法厅和南京中级人民法院,都遭到拒绝。他告诉几年来父亲一般关爱自己的辅导员,自己不愿从事司法工作,不愿看到社会上一些阴暗面,而想去大学教书,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
最后,查海生分到这所中国最高的法学学府。鉴于他的写作成就,被安排在校刊编辑部。一年后,又被调入政治系,在哲学教研室担任助教职务,教哲学及美学。
查海生天生羞涩,面对瞪着好奇眼睛的男生女生,他的课上得有些紧张。虽然自己的哲学功底深厚,但要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一紧张,那怀宁乡间的方言更是冷不丁地冒出来,弄得学生们不停地追问又不停地发笑。尤其是女生,清脆的笑声银铃般响起。
学生的追问与发笑是善意的,年龄上的相近拉近了师生距离。他们早知道这位十五岁考入北大的查海生老师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是北大有名的诗人。
“查老师,读读你的诗。”在异常活跃的氛围中有男生大胆建议。
提到诗歌,查海生生命中的血液就澎湃起来,显得无比激动,大大的眼睛放出熠熠的光辉,问:“你们也喜爱诗歌,喜爱谁的诗歌呢?”
“北岛!”有人说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
“我喜欢舒婷,那首《致橡树》多美啊!写出了新时代的爱情观。”一位女生站起来,声音甜润可人。
“我爱顾城的诗,富有童真又有引人琢磨的魅力。”
“噢,你们都喜欢朦胧派诗人?”海子内心掠过一种莫名的感觉。
“我喜爱雪莱。”
“我爱叶赛宁,听‘云朵的门啊/请为幸福的人们打开/请为幸福/和山坡上无处躲藏的忧伤的眼睛/打开。’写得多美啊!”一位女生抒情道。
“我爱荷尔德林,他的诗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我爱他的诗意栖居!”
“我也喜爱他们,他们是天才的诗人。雪莱、叶赛宁、普希金、荷尔德林,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星星,代表着人类的庄严存在,是人类形象与天地并生。他们经历悲剧性生命充盈才华焕发的一生,就匆匆退场。我常常在为他们痛不欲生过后,更感他们的灿烂与辉煌……”查海生老师饶有兴味地谈论,那感觉迥异于哲学课。他的哲学存在于思想中,而诗歌则明显流淌在血液里。
“你们知道我喜爱谁的诗吗?”一位女生站起来,用调皮的眼神调皮的口吻询问,声音动听得像山涧里的夜莺。这是位清纯漂亮的女生,红色的裙子和雪白的上衣衬托出明朗、清净。她的发问让班级沸腾,尤其是男生,争着猜议她喜爱的诗人。
杨炼、冰心、泰戈尔、惠特曼、庞德,这些名字都被女孩否定。她一歪那乌黑柔顺的短发映衬的脑袋,一字一句地说:“我最喜爱的诗人是查海生老师!”
教室里哄开了,笑声里夹杂着哨声。
女孩不慌不忙拿出一本油印诗集《小站》,这是查海生去年在北大毕业时的油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