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哥的话,让我想起一个人:金庸。
据说,金庸出自浙海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世居海宁县袁花镇,乃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出生于农历甲子年二月初六(公元1924年3月10日)。从其履历可见其一生,可谓平淡而忠贞:
1929年,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
1936年,入嘉兴一中读初中,离开家乡;
1937年,日军入侵,因战事而随学校辗转余杭、临安、丽水等地,1938年于浙海省立联合高中初中部就读;
1939年,就读初中三年级,与同学合编了《给投考初中者》(那是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收效不凡,此前还无同类型书籍在国内出版);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遭到开除,经校长介绍转学去了衢州,并于1942年自浙海省衢州中学毕业;
1944年,考入双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遭到劝退,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得到阅读大量书籍的机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担任临时外勤记者;
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并于1948年毕业;
1946年,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1948年,调往《大公报》东方港分社;
1950年,离职赴北京到外交部求聘未果,重入《大公报》;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期间与同事梁羽生相识为友,其后经总编辑安排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梁羽生编写《龙虎斗京华》,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书剑恩仇录》,引起轰动,金梁一时齐名远扬;
(1953年至1958年期间,曾以林欢作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其中《绝代佳人》获天朝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金章奖,与程步高合导《有女怀春》及胡小峰合导《王老虎抢亲》,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还为电影歌曲填词。)
1956年,与同写武侠小说的梁羽生和百剑堂主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其实就是3人合写随笔),给“新派武侠”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同年在《东方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1959年,合作于东方港创办《神雕侠侣》(后来推出包括《新明晚报》、《月刊》和《周刊》、及马国《新明日报》系列报刊);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担任东方港廉政公署市民咨询委员会召集人、法律改革委员会委员。)
1973年,应台湾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湾,并与蒋经国见面会谈;
1985年,东方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宣告成立,其作为委员之一,任基本法政治体制起草小组的港方负责人兼经济体制起草小组成员;
1988年,与查济民提出了“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
辞去东方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咨委职务,结束从政生涯,同年在《名报》创办30周年庆祝茶会上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注册成立“名报企业有限公司”,同年在东方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任董事长并签订三年服务合约,与于品海达成协议由智才技术性收购;
(名报集团1991年度的盈利接近一亿元,但在名报集团于东方港上市后,金庸退出报业管理层,周游列国、教书、静修、游山玩水、研经。)
(其他在1991年的《资本杂志》其中的《九十年代东方港华人亿万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被誉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1994年,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图书馆落成后再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供个人藏书、写作和与文友交往雅集之用);
1995年,担任东方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996年,“云松书舍”落成,改变初衷毅然捐出书舍,成为杭州的新旅游景点,内藏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1996年至1997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东方港筹委会委员;
2005年,获得剑桥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名衔;
2009年,被聘为天朝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10年,获得米旗国剑桥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2011年,获得国立清华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院士;
2014年,90岁大寿,各个领域纷纷为其庆生,有武侠迷手抄840万字贺寿;
2015年,授权北京市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鹿鼎记》改编为评书,由“连派评书”唯一继承人连丽如及其弟子播讲;
2015年至2023年,发生了什么,出于对金庸先生的尊重,我不方便胡思乱想。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逐词逐字自顾自地回忆着金庸的生平简历,不是因为脑子一片空白想用来催生些想法,而是因为想起初次见到那生平简洁时,我第一次醒悟:再伟大的作家,其一生都不会只是在写作。
正如作家可以身兼多职,每个人、每个天谴者都有不同的经历,身份、立场,并不能代表所有。
想到这里,我回了黄大哥一声:“带她回来吧。”
黄大哥:“好的,主人,我们现在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