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圣,出自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角色孙悟空,因其自称齐天大圣,故世人常称其为孙大圣。
孙大圣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入菩提祖师门下修学道法。
猢狲,是猴子的统称。因为孙大圣长得像猴子,菩提祖师想叫其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于是叫其姓“狲”。狲字去了兽旁,在繁体字之中是“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于是姓“孙”。
菩提祖师门中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12个字,分派起名,孙大圣第10辈的小徒,正当“悟”字。菩提祖师为孙大圣起了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孙大圣的武器叫金箍棒,全称“如意金箍棒”,别名“定海神珍铁”、“灵阳棒”、“九转镔铁”、“天河镇底神珍”。
像“此宝有2丈多长,斗来粗细”、“为水属、金属武器”、“其可变化,为大禹治水时所用测量海水深浅的定子”这样类似网络游戏泛滥年代常见的武器的描述,让人不敢轻信。整体而言,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在那部经典小说里,孙大圣修习了《大品天仙诀》。那是修炼的根本、养成金丹的妙诀,可凝练精气、摒除邪欲。
孙大圣用3年修炼大成,通法性,得根源,注神体,修成天仙,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跳出轮回,万劫不老长生,极端极端厉害。
然而,因为那口诀是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功成之后,鬼神难容,虽然可以驻颜益寿,但是难挡3灾,于是孙大圣需要再学七十二变躲避。
所谓七十二变,其实是地煞七十二术,包括:幽通、驱神、担山、禁水、借风、布雾、祈晴、祷雨、坐火、入水、掩日、御风、煮石、吐焰、吞刀、壶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隐形、续头、定身、斩妖、请仙、追魂、摄魂、招云、取月、搬运、嫁梦、支离、寄杖、断流、禳灾、解厄、指化、尸解、移景、招徕、迹云、聚兽、调禽、气禁、大力、透石、生光、障服、导引、服食、开避、跃岩、萌头、登抄、喝水、卧雪、暴日、弄丸、符水、医药、知时、识地、辟谷、魇祷。
用时20年,孙大圣学会了诸多法术,后来因为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关于孙大圣的其它事迹,耳熟能详,不必赘述。
在《太平广记》卷467引《戎幕闲谈》中,载有关于无支祁的传说。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也出现了大圣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的说法。这些说法,可以证明孙大圣人物塑造是借鉴无支祁的形象。
无支祁,是天朝神话中的水怪。其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9头大象。
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经明吴承恩加工整理成《西游记》。《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大圣替代。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的描写大概是没什么分别的。
不少专家都说:对古今中外文化与科技的研究表明,在古代,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往来交往,每每有出人意料的可能,神猴形象是属于全世界文化的共有综合形象。
如果对专家所说的复杂言论进行抽丝剥茧,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孙大圣的形象是受多元文化影响兼收并蓄的艺术典型。
国人对于孙大圣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从戏剧到电影,观众看到的则是具象化的神话形象。
从文本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是在京剧的舞台上。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多年来孙大圣的形象基础。如果没有本质的蜕变,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孙大圣的形象都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作为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可以说颇为深远,除了东瀛之外,星条国、高丽、越国等国家也有诸多孙大圣的形象。对于孙悟空形象,电影电视剧的制作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刷新的脚步。遗憾的是,经典矗立不倒,尽管近年来各个版本的《西游记》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孙大圣能够深入人心。
除了几部大型的电影电视剧之外,孙大圣的形象还频繁出现在多部大制作小制作精制作烂制作的影视作品之中,多数时候孙大圣不是主角,导演与演员不是抱着再次塑造一个划时代形象的目的。更多的,孙大圣的出现,不过是影视作品的一个噱头而已。
为了迎合观众,人们让孙大圣去疯、去傻、去跳舞、去唱歌,还不忘了去谈恋爱,但到最后都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当孙大圣的形象成为消费品之后,经典是很难再被传唱的。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的孙大圣形象,观众和读者的要求都是非常挑剔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大圣。
孙大圣,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中最自由、最隐忍、最富反抗、最富禅机的部分,还代表着秩序与混乱、稚嫩与成熟的矛盾与妥协。
这种情感,是难以用一个形象表达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