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她能带出这么无私的孩子。
坐在颠簸的大巴车里,窗外是绵延不绝的大山。
崎岖的山路曲折而蜿蜒。刚刚下过一场滂沱大雨,黄土铺就的小路泥泞不堪。两旁的灌木丛簇簇挨挨,只能容一人入。
汽车无法深入,众人只得下车提了行李,踩着泥水步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了半山腰上的村庄。
村支书早已带着村民等在村口迎接。村民的衣裳浆洗得干干净净,村支书更是穿了一身显然是一年到头都不舍得拿出来的新衣服。见他们过来,六十多岁的村支书连忙握上了带队老师的手,热情地寒暄起来。听着他们唠嗑,舒曜不自觉便看向了他的手——那双手干枯皴裂,手心里满是老茧,却连指缝都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垢——村民们都是长期在地里刨食,这是不知道要洗多少遍才能洗出来的干净。
看着他洗得发白的双手,舒曜眼圈发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个极有远见的老人家。
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口号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但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句话的。尤其是穷到了一定的地步,似乎早早出去打工才是更好的出路。
可这位老支书不是。
他发自内心的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并身体力行,为这个贫困山村里的孩子找来了希望——暑期支教的大学生。既能教授孩子知识,又能给他们讲述山外的世界,带进来这个时代最年轻也最有活力的思想。
有这样的村支书,这个村子迟早会改头换面。于夏亚南而言,她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这次乌梁山之行,绝对不会白来。
听着老支书用生涩的普通话和带队老师寒暄,舒曜连蒙带猜,到底是弄清楚了大概的意思。这个村子里四年前考出了十里八乡的第一个大学生,今年毕业了之后,又考上了县里的公务员,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那个大学生叫高元,是个父母双亡,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那时候村里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村里唯一识字的老支书一个人带六个年级。不会英语的老支书天□□县里打报告,一把年纪了还在各个高校到处跑,终于找来了一个英语老师和两个高校的支教项目。正是在是那次暑期支教的时候,来支教的章师老师资助了天天趴在窗台上看学生念书的高元,他这才有机会上学,因此村民格外感激学校的老师。
明白了前因后果,再看热情地招待他们,教育孩子便说“你个皮蛋,你大元哥哥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官儿。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打庄户种地,讨不上老婆”之类的话的村民,舒曜心下慨然。
村民知道学习考学的重要性,就会对支教老师保持必要的尊重。不说旁的,安全至少是有保障的。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是受了那位老师善心的福泽。
和带队老师们唠完嗑,老支书便领着他们去看教室和住宿的地方。
其实不用他说,众人也都能认出哪间是教室——无他,老支书说过教室是全村最好的房子。
这已经不能更好认了。
村民的房子都是用土垒砌的,上面铺着茅草,看得人极是揪心。唯有那间教室是红砖结构,窗户糊得严严实实,整齐而干净,冬不进风,夏不漏雨,在成片的茅草屋中格外显眼。
果然,老支书领着他们往这间屋子走了过来。推开了木制的大门,他脸上的皱纹都笑在了一起:“这里是娃子们上课的地方,大元找人给新修的。”
看着乐呵呵的老支书,夏亚南不禁鼻子一酸。
这大概是村里唯一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子了。
据老支书介绍,这原本是一座旧房子,以前村里的大户住的,后来那大户搬走了,他便领着村民把这间房子改造成了教室。今年高元找到了工作之后,又把大学里勤工俭学挣下来的钱和奖学金都拿了出来,把这间屋子给翻修了一遍。和村里的土墙和茅草屋一比,这座红砖结构的房子便有如豪宅,矗立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
来支教的学生大都眼圈发热,连一路上不停地抱怨山路难走的那个学生都没有嫌弃这里的条件差,而是默默地跟着了老支书后面,和大家一起去看宿舍。
教师是唯一一间砖瓦房,宿舍的条件自然是比不上那里。四个人一间宿舍,床是木制的架子床,洗漱也不甚方便,可是和村民们一比,便像是豪华单间。
不要说来自城里的同学,连过惯了苦日子的夏亚南和赵迪心里都不禁沉甸甸的。强打起精神,她们揉了揉因为好奇而跟上来的孩子们的头,看着他们简陋的衣裳,只觉难言的苦涩从脚趾蔓延到了每一根头发丝,连舌尖都是苦的。
老支书却因为他们的到来,始终是笑呵呵的。领着他们看完了教室和住宿的地方,他便开始用方言教训村里的孩子,拎着耳朵挨个嘱咐了起来:“这些都是城里来的老师,你们跟着好好学。和大元哥哥一样考上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以后不受穷嘞!”
大致听懂了他的意思,再看看这些一脸懵懂和纯真的孩子,夏亚南悄悄红了眼圈儿。
这次支教活动只有一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她真的能帮到他们么?
了解了教室和住宿的基本状况,老支书又带着他们熟悉村里的环境。村里的人委实不少,热热闹闹,跟过年似的。舒曜找人一问,才知道除了村子里的村民,还有邻村里来看热闹的。hr
()
span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