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帝都的宣武帝,此刻已经接到了安王传给他的假情报。不过他并不知道这是假的,反而以为安王和上官皓染真被抓了,急的连夜宣紫幽进宫,询问咋回事:“怎么回事?老六真的被抓了?那个上官皓染真的是太子的人?太子真的和乌维立勾搭上了?”
之前,紫幽跟宣武帝听诉说了自己和上官凌然定下的计划,“皇上,如今太子殿下和三殿下、五殿下对皇位全都是虎视眈眈,争斗的有多激烈,您也看见了,现在就连后宫都加入了进来,警嫔娘娘这件事,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皇上,臣很担忧,乌维立单于来帝都,怕不仅仅是为了议和、恢复互市这么简单,臣担心他另有所图。臣和世子定下了一个计划,说给您听听,您看看可行不可行。。。。。。”
整个计划就是引蛇出洞,给太子和几位皇子提供谋朝篡位的机会,看看他们动心不动心。
匈奴发动战争之前,紫幽就秘密告诉他:“太子和乌维立定下了盟约。他们计划是这样的,上官皓染将北路大军的兵力部署,透露给乌维立,乌维立带兵攻进大燕,安王必然回到肃北,途中,上官皓染和匈奴人里应外合,抓捕安王,夺取兵符,您肯定要再次派去将领,这时太子一定会请求去肃北领兵,然后和乌维立会合,杀个回马枪,一起攻进大燕,夺取皇位。事成后,太子将裴城在内的五座城池割据给匈奴。”
当时他不相信,问紫幽:“你是怎么得到这么准确的消息的?”
紫幽告诉他:“太子许臣皇后之位,要臣配合他早日上位。”
他认为紫幽没说实话,哪有女人能拒绝得了这么大的诱惑?太子长得虽没有上官凌然好看,可是也不差多少,人又年轻,紫幽又和上官凌然闹不愉快,干嘛无缘无故地拒绝太子,来帮他?
他说考虑考虑,未予紫幽答复;接着很快匈奴就打了进来,他这才同意了紫幽的计划,利用这次机会,引诱有野心之人出洞,一起消灭,保他的江山稳固。
他当时还带着怀疑,带着期盼地问了紫幽一句:“你为什么帮我?不帮太子?难道你想做朕的皇后?”
紫幽当时很淡定的摇摇头,“谁的皇后我都不想做,我要的是平静、平淡的生活,我想和孩子、亲人们快快乐乐的过着轻松的日子,没有争斗,没有阴谋。可是,您看现在,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臣想帮您,也是想要您给臣一个许诺,让臣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当时看着紫幽澄清透明,能照见人影的瞳仁,没有参杂这一点虚假,所以,他相信了她的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相信一个人,会对权欲没有渴望。
紫幽看见宣武帝老是一副犹疑不定的样子,忍不住摇摇头,“皇上,臣向您保证,臣没有骗您。臣还可以保证,不管是谁,想要篡位,臣都不会让他们得逞。您放心吧,臣说了,能掌控他们,就能掌控他们,您尽管按之前定好的计划进行好了。太子如果要求去肃北领兵,您准许就成。臣对着佛祖起誓,如果对皇上有异心,必不得好死!”
宣武帝因为紫幽发誓放了点心。挥挥手让她退下,又去问水灵:“水儿啊,如果有一天国师朕成了生死敌人,你向着谁?”
水灵莫名其妙地看着他问道:“国师为什么和皇上会成为生死敌人?这种假设不存在。皇上,您放心,国师很忠心,她是个很聪明的女子,知道只有皇上的保护,才能让她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国师对荣华富贵无欲无求,她是修炼之人,向往的是成神。”
宣武帝听了水灵的话,忐忑不安的心,暂且平静了下来。也是,人家一个神女,向往的是神界,要你凡人的江山干嘛?
而朝臣们得知安王被匈奴人抓走,裴城守将卢林海为了保住安王性命,不得不撤出了裴城,一下子就在朝堂上吵嚷起来了。
“卢将军这是干嘛?也不能为了安王爷父子之命,就让出城池啊!”
“可也不能不管安王爷的性命吧?那是太后娘娘的亲儿子,皇上的亲弟弟。”
“。。。。。。”
太后娘娘听说儿子被抓,一下子厥了过去。醒来后,马上派人急召上官凌然进宫。
对着孙子哭的是上气不接下气:“凌儿啊!你可得想法。。。。。。想法营救你父王啊。。。。。。皇祖母不能。。。。。。不能白发人送黑发人,你快去肃北。。。。。。救人啦!”
上官凌然不敢告诉她真相,只好安慰她:“好,孙儿马上请求皇伯伯,去肃北营救父王。”
王妃一听说安王被抓了,这个善良的女人,马上流着泪对儿子和儿媳说道:“我知道你们还在怪他,可是他是你们的父王,纵有千般不是,你们也不能看着他遇难而袖手旁观。何况,还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匈奴人要是祸及到百姓,岂不更是造孽?我知道你们有本事,可以救他的,快去吧,不要让仇恨泯灭了你们善良的心。”
上官凌然闻言点点头,马上去《承光殿》向宣武帝请求:“皇上,臣侄请求去肃北抗击匈奴,营救父王!”
宣武帝一听,连忙摇头:“开什么玩笑?你一天兵都没带过,你哪能指挥打仗?”
宣武帝说完,看了群臣一眼,问道:“哪位爱卿愿意前去肃北前沿,抗击来犯的匈奴?”
慕英毅出列启奏道:“臣愿意。”
宣武帝再次摇摇头,“慕爱卿不行,你走了,帝都怎么办?还有谁愿意前去肃北?”
“儿臣愿意前往肃北抗击匈奴,并营救六王叔。”三皇子站了出来。并非真想去肃北打仗,无非是想给大臣们留个好印象,为谋逆赢取大部分臣公的支持。
太子一见,也站了出来:“父皇,让儿臣去吧?儿臣在肃北军中历练过大半年,对那里的军务,还是有所了解的。儿臣作为一国储君,理应为国、为朝廷、为父皇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