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丰子恺漫画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中的小感而已。千年来这二十个字所以不可磨灭者,正因为此种感觉,各时代的人,人人可以体会到,客观性甚广之故。反过来看,庙堂飨宴之诗,宫廷享乐之词,隐居,修道之作,以及关于某一地某一人之诗,所以缺乏佳作者,即为理解者少而客观性狭小之故。

其次,所谓“能代众人言”者,例如某种情状,众人皆感到,但是说不出,文艺作者能说破它,使人听了恍然大悟,欣然共鸣。这叫做能代众人言。再举绝诗为例:“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悄更怯,不敢问来人。”只是描写久客还乡时的一种心情而已。然而大家读了很感动,我们为暴寇所迫而流亡在大后方的人,感动更深。胜利到来,大家都买棹东归,“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情景,就在眼前,当将近乡关,喜惧交感,正有“不敢问来人”之情。此情我等都已感觉到,但是说不出,一经诗人代为道破,安得不起共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画家之生命(3)

如上所述:“富有客观性”与“能代众人言”的作品,就是具有“众生心”者的创作。也就是含有不朽性的文艺,因为它们“虽久不废”。

三十二(1943)年作于重庆。

艺术与革命

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对于宇宙间森罗万象,另用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看法。这看法,叫做艺术的观照。举例来说,譬如花,用日常生活的眼光看来,是果实的准备。科学家(生物学家)看来,是植物的生殖器。但用艺术的观照看来,是同人一样有知觉有表情的东西。所以诗人说:“感时花溅泪”,“桃花依旧笑东风”。人竟把花当做能哭能笑的活物。又如月亮,用日常生活眼光看来,是阴历月份的表号。科学家(天文学家)看来,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但在诗人看来,又是有灵魂有表情的东西。所以诗人说:“明月窥人人未寝”。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他们竟把月亮看做能窥人随人的活物。此种实例,不胜枚举。

艺术家好像疯子,说的话好像都不真确。其实不然。科学艺术,各有不同的领域。人生应该具备各种眼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有时应该用艺术的眼光。花能哭能笑,月能窥能随,科学的看来是不真确,但艺术的看来,这些诗句的好处,就在于不真确。科学上的不真,在艺术上却变为真。

艺术家为什么用这种看法呢?因为艺术家对于眼前森罗万象,革除了自古以来一切传统习惯,胸中毫无成见,而用全新的眼光来观察的。诗人对着花,绝不想起它的前因后果,而观察花的本身的姿态。诗人对着月,绝不想起它的功用意义,而观察月本身的姿态。换言之,艺术家对于一物,能断绝其在世间的种种传统习惯,而观看其本相。艺术的真价就在于此。

革除古来一切传统习惯,毫无成见地观察事物本身的真相,是艺术精神的要点。这点精神,实在就是革命的精神。自古以来,世界上伟大的革命事业,都是由于革除自古以来一切传统习惯,毫无成见地观察事物本身的真相而发起的。譬如缠足,是不合人道的事。但古代的愚夫愚妇,被传统习惯所拘囚,被成见所束缚,以为祖先以来都缠足,万千女子都缠足,缠足就是天经地义,没得话说。只有不被传统习惯成见所拘束的革命家,才能看见足本身的真相,确信其不应该缠,就起了革命,造福数万万的女性。又如古代专制独裁的皇帝,自命为“天子”,说话叫做“圣旨”,面孔叫做“龙颜”,叫大家称他为“万岁”,向他拜跪。古代的愚夫愚妇,被传统习惯所拘囚,被成见所束缚,以为皇帝真是天子万岁,就盲目地崇拜他,无理地服从他。只有聪明人能革除传统习惯成见,而观察其本身的真相,才知道他也不过是和百姓同样的一个人,也要吃饭,也要排泄,也要病死。人类应该平等,不应该教一人专横压迫众人。平等自由才是人类本身的真相。于是革命首领就发起革命,铲除专横压迫的人,而为众人造福。

所以我说:艺术的精神就是革命的精神。艺术家是创造的,因为他具有革命精神。革命家是可赞美的,因为他具有艺术精神。

卅三〔1944〕年三月二日写于涪陵客中。

艺术与艺术家(1)

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而三者之中,相互的关系又如下:“真”、“善”为“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完成。“真”、“善”好比人体的骨胳,“美”好比人体的皮肉。

真善生美,美生艺术。故艺术必具足真善美,而真善必须受美的调节。一张纸上漫无伦次地画许多山,真是真的,善是善的,但是不美,故不能称为画。琴瑟笙箫漫无伦次地发许多音,真是真的,善是善的,但是不美,故不能称为乐。真和善,必须用美来调节,方成为艺术。

这道理又可用礼来比方。古人解释礼字,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天理、人事,就好比真和善。节文、仪则,就好比美。古书中说: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子的父亲痛打他一顿。曾子被打得死去活来,立刻弹琴,其意要使父亲知道不曾打死,可以放心。这可算是孝之至了。但是孔子反而骂他大不孝。说他不晓得权变,无异杀其父之子。这就是因为曾子只知一味的孝,而无节制。换言之,曾子这种孝法真是真了,善是善了,但是不美,故不成为艺术(艺术就是礼)。子路一味好勇,孔子骂他说:“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也是因为子路一味好勇,不知节制,换言之,子路的勇真是真了,善是善了,但是不美,故不成为艺术。孝和勇,都是天理,都是人事。但这天理必须加以节文,这人事必须加以仪则,方合乎礼。节文和仪则,就是“节制”。在艺术上,真善加了节制便成为美。

礼是天理与人事之节文与仪则。同理,“艺术是声和色的节文与仪则”。小猫爬到了洋琴[钢琴]的键盘上,各种声音都有,但不成为乐曲。画家的调色板上,各种颜色都有,但不成为画。何以故?因为只有声色而没有节文与仪则的原故。故可知“节制”是造成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我要用绘画上的构图来说明这道理。因为构图法最容易说得清楚。

所谓构图,就是物象在纸上的布置。画一个人,这个人在纸上如何摆法,是一大问题。太大也不好,太小也不好,太正也不好,太偏也不好。必也不大不小,不正不偏,才有安定帖妥之感。安定帖妥之感,就是美感。中国古人对于瓶花的插法费很大的研究,便是构图的研究。龚定庵诗云:“瓶花帖妥炉烟定,觅我童心廿六年。”眼睛看见帖妥的姿态,心中便生美感,可以使人感怀人生,插花虽是小事,其理甚为深广,可以应用在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中,可以润泽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幸勿视为邈小。

构图法中的“多样统一”,含义更深。多样犹似天理人事,统一犹似节文仪则。例如画三个苹果,连续并列在当中。统一则统一矣,但无变化,不多样。虽有规则,而不自然,不算尽美。反之,东一个,西一个,下边再一个,历乱布置。多样则多样矣,但无条理,不统一。不美,不成为艺术。故统一而不多样,多样而不统一,皆有缺点。必须多样而又统一,统一而又多样,方成为尽美的艺术。多样统一的三个苹果如何布置?没有一定。要之,有变化而又安定帖妥的,都是多样统一的好构图。这个道理,可用孟子所说的“礼”和“权”来比方:“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孔子的书里也有一个比方:“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多样统一的。换言之,是艺术的。

我所见的艺术,其意义大致如此。照这意义说,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倘其人没有芬芳悱侧之怀,而具有人类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等),则虽开过一千次个人作品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画,而具足艺术的心。便是“真艺术家”。故曰,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在现今的世间,尤其是在西洋,一般人所称道的艺术家,多数是“形式的艺术家”。而在一般人所认为非艺术家的人群中,其实有不少的“真艺术家”存在着,其生活比有名的艺术家的生活更“艺术的”。

。 想看书来

艺术与艺术家(2)

二十九〔1940〕年作。

艺术的眼光(1)

你一定在物理学中学过,人的眼睛望出去的线,叫做视线,视线一定是直线,不会弯曲的。

但这是科学上的说法。在艺术上,说法又不同。从艺术上看来,人的眼光,有时是直线,有时是曲线。人在幼年时代,眼光大都是直线的。年纪长大起来,眼光渐渐变成曲线。还有,人在研究艺术的时候,眼光大都是直线的。在别的(例如研究科学,经营生产等)时候,眼光就变成曲线。

你不相信这话吗?有事为证:譬如这窗前有一排房屋,两株苹果树,人在窗中眺望,眼光从眼球达到房屋上及苹果树上。这人倘是小孩,这眼光大都是直线,只射在房屋及苹果树的表面。他只看见屋顶的形状,墙的形状,窗的形状,树的形状以及它们的色彩。但倘这人是熟悉当地情形的成人,他的眼光射到了房屋及树上,便会弯曲起来。他的眼光弯进房屋里头,想见这是人家的住宅,里头住的是某先生和某太太和他们的子女。有时他的眼光再转一个弯,弯进某先生的书橱里,想见他有许多古书,在今日是非常宝贵的。他的眼光还可弯弯曲曲地转到某先生的皮包里,以及他的办公处,甚至某太太的箱子里,以及她的娘家……

又如,这人正在研究艺术,要为窗前景物写生,他的眼光也只注射在房屋及苹果树的表面,只看见它们的形状、色彩和神态。但倘这人正在研究工程,他的眼光就会转弯,弯到房屋的木料上,构造上,以及价值上去。倘这人正在研究生物,他的眼光也会转弯,弯到苹果树的根茎枝叶上去。倘这人是木匠,他的眼光会弯到树干的质料上去。倘这人是水果店老板,他的眼光还会弯到未来的花和果子上去……

可见各人的眼光不同,有的作直线,有的作曲线。因此各人所见的也不同。眼光直的,看见物象本身的姿态。眼光曲的,看见物象的作用,对外的关系。前者真正叫做“看见”,后者只能称为“想见”。

成人,研究科学的人,经营生产的人,看物象时都能“想见”其作用及因果关系。却往往疏忽了物象本身的姿态。反之,儿童及艺术家,看物象时不管它的内部性状及对外关系,却清清楚楚地看见了物象本身的姿态。

你得疑问:艺术家就同孩子们一样眼光吗?我郑重地答复你:艺术家在观察物象时,眼光的确同儿童的一样;不但如此,艺术家还要向儿童学习这天真烂漫的态度呢。所以从前欧洲的大诗人歌德(Geothe),被人称为“大儿童”。因为他一生天真烂漫,像儿童一样,才能做出许多好诗来。

但须知道,艺术家的眼光与儿童的眼光,有一点重要区别:即儿童的眼光常常是直线,不能弯曲。艺术家的眼光则能屈能伸。在观察物象研究艺术的时候,眼光同儿童一样笔直,但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时候,眼光又会弯曲起来。这叫做能屈能伸。

譬如儿童看见月亮,说是一只银钩子。诗人也说“一钩新月挂梧桐”。儿童看见云,当它是山。诗人也说“青山断处借云连”。但儿童是真个把新月当作银钩子,有时会哭着要拿下来玩;真个把云当作山,有时会哭首要爬上去玩。艺术家则不然,他但把眼前景物如是描写,使它发生趣味,在人生中,趣味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体,如果没有趣味,件件事老老实实地,实实惠惠地做,生活就嫌枯燥。这也是人生需要艺术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本文题内的话,暂不详说。

且说艺术的眼光,已如上述,是能屈能伸的。所谓屈,就是对付日常生活时所用的眼光,就是看见物象时“想见”其作用及关系,不必练习。至于伸,却是艺术研究时所专用的眼光,就是看见物象时不动思虑而仅是“看见”其本身姿态,倒是要练习的。若不练习,你的眼光被种种思虑所遮蔽,而看不清楚物象的本身姿态。

请举实例来证明这事:譬如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他的前面的桌子上,放着一册英语辞典,他拿起笔来为这辞典写生。这人倘是从来没有学过图画的人,描起来人都错误。错误在哪里呢?形状不正确!不是直线眼光所“看见”的本身姿态,而是曲线眼光所“想见”的非本身姿态,何以见得呢?因为他所画的书,书的面子很长,书的一端很低,表示了书面和书端的实际大小。例如这字典的面子长六寸,一端的厚二寸,他就取近于六和二的比例来描写,以致这字典不像横卧在桌上,却像直立在桌上,然而底下的一端又完全看见,便成了不合理的形状。这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想”而不“看”。平日见惯这种字典,想见书面大于书端,就照所想的画出,便成错误。倘屏绝思索,用直线的眼光来“看”,便看见书面实际虽有六寸长,但横放在桌上,你坐着斜斜地望去,所“见”的很扁,不过三寸左右。书端垂直在桌面,你坐着望去仍是二寸厚。这样书面之长与书端之厚,其实相差不多,不过三与二之比而已。倘然桌子再高些,或者凳子再低些,那时所见的书面更小。甚至不满二寸,反比书端更小。

艺术的眼光(2)

再举一例:倘使没有学过图画的人,你请他画一个人的脸孔,他一定画错。错在什么地方呢?大都错在眼睛画得太高。他先画个蛋形,在蛋形里头,在上方的三分之一处画眉毛眼睛,在下方的三分之一处,画鼻头嘴巴,这就大错了。原来人的眼睛,一定生在头的二分之一处,即正中。从眼睛到头顶的距离,一定等于从眼睛到下巴的距离。没有学过图画的人,为什么错误呢?也是“想”而不“看”的原故。他想。眼睛上面东西很少,只有不甚重要的两条眉毛,其余额骨和头发不足注意。而眼睛下面花样很多,鼻头是长长的,底下有两个洞,会流出鼻涕来。嘴巴会吃饭,又会讲话。有时上下还会生出胡须来。这样一想,就觉得眼睛以上很冷静,而以下很热闹。于是提起笔来,把眼睛高高地画在上方,就成了很可怕的面貌(读者诸君可试画画看)。倘然能屏绝思虑,用直线的眼光去观察脸孔的本身的姿态。就可发见前述的定规,眼睛的位置必定在头的正中。眼睛以上,花样虽少,地方却大。如果应用这眼光去看婴孩的头,更可知道,婴孩的眼睛生得非常之低,竟位在头的下方三分之一处。眼睛以上,脑壳很大,要占头的三分之二。眼睛以下,口鼻下巴都很小,只占头的三分之一。有一张宣传画,画丈夫去当兵,妻子背着婴孩种田,我看那婴孩,简直是一个小型的大人。那女人背着这样的一个怪物而种田,样子很可笑。看的人都说,“这孩子画得不像”。但他们说不出不像的原故来。其实原故很简单,就只是两只眼睛画得太高了,画在比正中更高的地方,就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