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影评家仿佛都住在了论坛里。差不多看完之后,他们开始了对作品的比较分析。
有人认为,在周疑的压力下,仰光夫妇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说,周疑拍的是极端的人性状态,仰光夫妇拍的是“普通”的人性状态。
“我觉得,这是仰光夫妇思考出来的对抗策略!”
再一分析。
李兰这个人物前期可以说非常普通,找不出戏剧意义上的亮点,即使放在戏剧的普通人里面,都算是相当普通的了。
她有良知,但是不多。
所以第一所学校,她支教几个月,转头就走了。
第二所学校,她本来可以让自己习惯、麻木,咬咬牙,其实也是可以忍过去。
但她比较冲动,用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她相当的情绪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那时候,她内心的平衡被打翻了,所以她辞职了。
后来,她又让自己平静下来,去了第三所学校,那是最舒适的环境也是最恶劣的环境。
只要稍微放下良知,放下心里那些没必要的牵挂,安下心,这辈子也就过去了。
岂知那份“割裂”越来越大,直到麻木也撑不住,内心崩塌。
她愤怒难平,所以回到了山区小镇,靠着一时冲动,要带一群山区孩子考大学。
情绪,并非坏词,人类都有情绪,情绪有时候是相当重要的力量,特别是愤怒。
因为不公,所以愤怒。
多少历史性。事件的开端就是“愤怒”?
“愤怒是人的本能!是人最后的良知!”
H区有个网友对这个人物剧情的设计相当真情实感,她觉得这太妙了。
“不,不对,是本来就该这样啊,良知与愤怒造就真正的人!哪怕是在愤怒都不被允许的环境下,这份内心的肿胀、激动、热情,都是我们人性的体现啊。”
她最喜欢鉴赏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情欲”,堪称情欲鉴赏家。
在她看来,人性的本质就是情与欲!故事就得是情与欲的交锋,越激烈越好!
一位直播博主笑了:“哈哈,这部电影真的很有人情味,尤其是后面,她们的奋斗真的很触动我,我可以说这是情绪流的作品吗?我真的仿佛看见了各种满溢而出的情绪。”
此时,之前那位经常点评的老教授简单地发了一句:“人有情,才不吃人。”
该条博文随即引来了无数网友围观。老粉倒是看明白了,老教授的意思是:“情是保住人性的关键性武器!”
此时五部作品全部上映,到下午时间,该看完的人都看完了。
《百年教育》难免会拿来跟《拜欲教》比较,有人说《百年教育》更好,因为主要人物充满人情味,刻画入微,故事精彩,意义重大。有人说《拜欲教》更好,因为艺术性太强了,人物深刻,故事惊动人心,每个细节都是讲究。
果不其然,有人对比起两方的人性刻画,说《拜欲教》更复杂、更深刻。
论坛上的网友就此火速开打,更喜欢《百年教育》的人说:“不是黑深残就好啊!而且《百年教育》的人物也很有深度,普通人的人性就不是人性吗?而且你要说黑,《百年教育》的背景也足够黑,再说深,四所学校的对比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这么多人物,社会面跨度这么大,渐进式地展现了如此丰富的人物景观,越来越深,又越来越广!丰富才是人性!才是真实的人类世界!”
她竟提出了“广度”这种概念,基本上影评都没用过这个概念吧?
“电影再长也就三个小时,自然要放弃广度,但是你要说广度……”
的确,《百年教育》以主角为线,串联了无数的人物。
那些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环境的推移,何尝不是一种深度的表现方式呢?
“这么一说,《百年教育》的剧情框架不一般啊。”
“别看很多学生家长作为配角只有‘片面’的出场,但这个故事将无数的片面组成了群体画像。”
“没有倾向性,仅仅只是展现而已!”
特别是那个主动透露泄题的学生,他的出场分明只有几分钟,却叫人印象深刻,表现出了一种抽象的恶。没有过多的刻画,反而让这个人物刺进了人心。
这就是“片面”的力量。
在故事的取舍中,舟导肯定有所考虑。
于是,两方人马有的在激烈辩论,有的反而开始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