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老子道德经释解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人类天性的形成,也有类似的状况。例如,老子所谓人性中的〃慈〃,也就是利他性,也可谓是协作性,同样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因为自然选择的竞争与祛除,增强了人对于协作斗争的依赖,那些彼此合作的人通常能够更成功地生存下去,协作成了人群生存繁衍的驱动力,基因遗传从而使这种性格与生物进化联系了起来。这样,人类就强化了这种天性,并将其成为了进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人性中利他行为,也就是〃慈〃的存在,并不违背自然法则,而是自然法则在推动生命某一种成分的发展中决定了我们人类的这种天性。

死而不亡者寿。

【漫谈】《春秋·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谓三不朽。〃故而,人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普遍的学习榜样,以至能够改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那将是不朽的精神的价值。王弼说:〃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范应元说:〃其形虽死,其神不亡,如此者,方为寿也。〃

【漫谈】我们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东西有两种:基因和文明。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存在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但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功绩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怀。你的儿女,甚至你的孙子或孙女可能和你相象,也许在脸部特征方面,在音乐才能方面,在头发的颜色方面等等。但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要减少一半。这样下去,不消多久,它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无足轻重的程度。我们的基因可能是不朽的,但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因集体迟早要消亡。

但如果你能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如果你有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个火花塞,写了一首诗,所有这些都能完整无损地流传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库里全部分解后,这些东西仍能长久存在,永不湮灭。苏格拉底在今天的世界上可能还有一两个活着的基因,也可能早就没有了,但苏格拉底、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人创建的文明在今天仍盛行于世,历久而弥坚。

意译



 能知人者可谓智慧,能自知者可谓高明。

 能战胜别人可谓有力,能战胜自我可谓刚强。

 知道满足者可谓富有,自强不息者可谓有志。

 不丧失立身之本者,乃可平安长久。

 身死而精神不朽者,可谓是长寿。

 原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生入死。

【注释】人出世为生,去世为死。韩非子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为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注释】徒:属,类。生之徒:属于平安享寿者。死之徒:属于夭亡者。

高延第说:〃生之徒,谓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夭;动之死地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之死地者之一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为率,夭死者居其三,自蹈于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之常者,仅居十之三耳。〃

王弼说:〃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夫惟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释】摄:调摄、养护。兕虎:类似犀牛的独角兽。被:遭受。甲兵:意指杀伤。

善摄生之人,避害远祸如若不及;其陆行,不至兕虎出没之处,故决不为兕虎所遇;其入军,不至敌人戒线之内,故决不为甲兵所加。惟其敬畏客观自然,而无所贪欲,故不授物以可乘之衅。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无死地:顺应自然,而不涉及死地。

仁人之所以长寿者,是因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常平和而不失其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而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此乃长寿之术。

陈柱说:〃去其生生之厚,则与物无夺,而能去所厚者以养人,是顺物之性而不逆也。孰从而害之哉?夫生生之厚,死地也。无生生之厚,故无死地。〃此正俗语所谓,〃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