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
这种谣言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就出来,而且听叶邑辰的意思,只不过一天时间就传得街头巷尾皆知了,显然是有心人在背后散播谣言所致。也许是少年成名意气风发,太过遭人嫉妒。所以有人故意散播谣言陷害他?或者是有政敌为了构陷姜政或者张琳从而牵连的承宗?
更有可能,是为了对付杨家,杨老太爷,甚至牵连太子?
这些都有可能!雨澜想得头痛欲裂,心乱如麻。
那么散播谣言之人,还有没有后手呢?
科场舞弊案,实在是这对一个文人举子来说,太过牵连名声。就雨澜所知,太宗年间,就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案子。湖南布政使李羽主持乡试,政敌上书攻击他贿卖试题,取同科的少詹事方乾之子方钺为举人,太宗下令大理寺严查,查来查去,也是个“查无实据”,太宗将诬告之人降职调外任,那个倒霉的方钺革除举人资格,不准再参加科举考试。
明明是政治斗争受到了牵连,可是方钺却终生与官场无缘。雨澜真害怕正统皇帝援引太宗朝的例子,也来个这样的判罚,那承宗这辈子就彻底完蛋了。
叶邑辰叫雨澜早点歇着,她又哪里睡得着。等了足有大半个时辰,叶邑辰才姗姗来迟。雨澜着急地问:“王爷,怎么样了?”
叶邑辰就有些无奈,不告诉她吧怕她胡思乱想,告诉她她又跟着操心!
“暂时还没有什么结果,只能等等看事态的发展了。”
雨澜忽然郑重其事地对叶邑辰说:“请王爷无论如何,看在我的面子上一定要帮帮三弟弟!”
叶邑辰坐在床边抚着她的头发:“放心吧,我不会袖手旁观的。敢对我的小舅子栽赃陷害,哼!”他心里也有些火大。
雨澜就把刚才的担心说了一遍:“就怕皇上援引太宗朝的旧例,就算明明三弟弟是被诬陷的,也要革掉他的功名,终生不让他参加科考。”
刚才他和大老爷、二老爷商量了半天,竟然谁也没想到这一点。这一招可真叫釜底抽薪,只要把事情闹大发了,不管承宗有没有做这件事,他都是死路一条。
到时候说一句太宗朝的旧例,就连皇上也反驳不得。那时候讲究敬天法祖,祖宗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就算是错的,那也是对的。
雨澜熟读经史,倒是比他们这些大老爷们目光还要敏锐。他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你现在这里歇着,我去派人知会岳父和二叔他们一声,要提早做好准备。”
雨澜答应着,叶邑辰挑了帘子出去了。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太太和二太太就来拜访雨澜。
雨澜叫钱妈妈迎了进来,大太太一坐下就气急败坏地道:“到底是哪个天杀的,用这般卑鄙无耻的手段陷害咱们宗哥儿!”
二太太脸色也不好看。那个时候流行连带责任,拔出萝卜带出泥,承宗出名了,承祖肯定跟着沾光,承宗倒霉了,承祖也跑不了。
第264章 事端
万一真出了什么事;说不定祖哥儿的婚事也要受到影响。以二太太对自己娘家嫂子的的了解;她绝对是做的出这种事来的。
雨澜只得安慰两位长辈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大哥哥和三弟弟又没有真的贿买考题;只是一些谣传,不打紧的。当今圣上乃是圣明之君,定能分辨真伪;还大哥哥和三弟弟一个青白的。母亲和二婶千万不要着急;若是急坏了身子,那可就要令亲者痛仇者快了。”
大太太和二太太虽然对于内宅的事情门清儿;可是这种官场上的事情,她们懂得不多;若是雨澜把太宗朝那件案子怎么判的都告诉她们;她们恐怕就不会像是现在这样,生气归生气,到底还没怎么害怕。
二太太便道:“老太爷还没回来,你父亲和二叔都是没用的,事到临头了竟然一点主意都没有。若是王爷肯出面帮忙打点,他人头熟,面子大,手面宽,只要他点个头,这件事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二太太压低了声音:“这件事,还要你在旁边多吹点枕头风才行啊!”
二太太倒也爽直,什么话都敢直说。大太太听她说到大老爷是个没用的,心里又些不快,虽然她和大老爷闹得鸡飞狗跳的,却仍然不愿意听见别人在背后这样说她的当家人。
不过大太太到底没有开腔反驳。
雨澜听了就点点头;“母亲和二婶就放心吧。大哥哥和三弟弟都是我的至亲,我怎么也不会坐视不管的。这事儿我已经求过王爷了,王爷也答应了出手帮忙。一定没有问题的。”
忍不住嘱咐了两句道:“你们还是回去等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