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其中一尊泥塑手持一把白色羽扇,这让刘备时空的人以及这个时间线以前的人都知晓了其身份。
不过刘备之前时空的古人也只知晓那人自称“亮”还没法知晓其全名。
可那“武侯祠”三个字无不告诉他们,那位手持羽扇辅佐刘备的书生,很可能就是那位武侯。
至于为何不是其它两尊泥塑中的一个,无他主要是画面里那位更亲切。
乐曲还在继续,旋律未停,不过听的出来已经快接近尾声了。
毕竟一转眼直接标注一千八百年后的时间,后面肯定已经接近尾声。
【患难手足情】
【千秋不染尘瑕】
【一体祭祀同】
【万古君臣佳话】
【天地英雄气谁道仁者不谓侠】
果然最后一句唱完,那个能够发亮的神奇之物又黑了下去。
“好!唱得好!词填的也非常好!”
李白举起酒杯:“当浮一大白!”说罢一口饮下。
杜甫也一脸感慨:“这歌词虽然写的直白了一些,可每一句都能从史书里找到对应,每一句都是昭烈帝做过的!由此可见写这首填词之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
李白哈哈一笑,“这话倒是不错,比如那句“强敌至豚犬尽卸甲,扶老携幼缓步南下”前半句说的定是曹操南下荆州,那些开城投降曹操的荆州本地士族。后半句是说昭烈帝带着荆州百姓南下躲避曹军。”
“还有那句“奸雄窃神器,继大统延汉家”也非常不错符合历史。”杜甫笑道。
“这里那句都没填错,不过让我惊讶的是昭烈帝竟然跟诸葛武侯放在一起祭祀,这是何时发生的事,我大唐之前从未听过这样的事。”最后那一幕庙宇的画面,李白可是看的清楚,昭烈帝的庙在武侯祠里面,泥塑也跟武侯在一个地方。
这算什么?
李白都不知该怎么评价这件事了。
虽说刘备跟诸葛亮放在一起祭祀这件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可那时候是姓觉得刘备与诸葛亮是君明臣良的典范,所以希望他们死后依然能够魂魄相依,于是在汉昭烈庙旁建了诸葛亮的祠堂。
可这时两人并不在一间屋子里。
所以在看到天幕里那一幕时李白杜甫都被震惊住了。
不过看那人山人海的样子香火还是很旺的。
刘禅这时候哭的更伤心了。
可以说这首填词里每一句歌词他都知道什么意思,因为这是他父亲、相父、二叔、三叔生前都做过和经历过的,作为他们的子侄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些。
就是知道他才哭,而且哭声越发的大,足以撼动天地。
哭着哭着刘禅忽然想到什么,立刻对身边黄皓喊道:“快去传朕的话,让人将相父跟先帝还有二叔三叔的塑像都放在一间庙宇里,就跟天幕里的画面一样听明白没?”
黄皓连忙点头,他可是知道虽然丞相已经故去多年,可在陛下心中的位置依旧未改。
陛下都这样严肃的吩咐了,自己哪里敢不尽心尽力将这件事办好。
当即快步离去亲自监督这件事。
“武侯竟和昭烈帝放在一间屋子祭祀?!”
李世民等人也被后人的这个操作给惊住了,不过南北朝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如今更进一步倒也不是让人太过惊讶。
杨坚同样面露惊色,他捋着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此等做法,倒是新奇。刘备与诸葛亮,一文一武,君臣相得,共同成就蜀汉基业,后世之人以此方式纪念他们,足见其情义深厚在民间影响之深远。
蜀王朱椿没想到自己做的这件事,竟然过了几百年还没有变,看到武侯祠香火如此鼎盛他也十分欣喜。
原来那一日朱椿到成都武侯祠拜谒时,见祠庙已颓圯荒芜,于是他决定进行全面修缮,并以“君臣宜为一体”为由,将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君臣合祀格局。
此后虽历经战火等变故,但这种君臣合祀的形式一直延续下来。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地方官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在昭烈庙废墟上重修庙宇时,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采用民间认可的“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但“汉昭烈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就置于庙祠大门之上,所以形成了现在“君臣合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