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站起来,大声说道:“洪湖绣厂不会倒闭的,我相信,代表我们楚人创作精神的汉绣文化永远不会失去传承。在此借这个机会,我们古玩协会呼吁电视机前的各位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能够伸出援手,挽救这一样濒临失传的技术,振兴汉绣,振兴大江城!”
“好!”金老师主动带头鼓起掌来,所有人都充满了乐观的情绪,最高兴的就是导演,给张明一个暗示,破例允许接下来张明进行刺绣的鉴定说明。
本来准备低调混过今天录制的,但是碰到这么一件珍品,张明说什么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它一把。
上来两位礼仪小姐帮忙再次展开这幅刺绣,张明开始点评这幅《情系鄂湘莲》。
“刺绣俗称绣花,是在已经织好的布上进行穿针引线,将彩色的绣线组合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刺绣历史悠久,现代人最常见的其实是街头各处可买的十字绣,一副大型十字绣都可以卖出几千元的高价,可见刺绣的珍贵之处,更何况这幅精美的代表了楚文化的汉绣作品《情系鄂湘莲》!”张明侃侃而谈,不少人听的连连点头。
“汉绣不同于四大名绣,它具备典型的地方特色,非常擅长以铺,压,织,锁,扣,盘,套着七种针法变化运用,下针果断,图案边缘整齐,与其他绣法不同的是,运用各种独创的汉绣针法,可以将图案创造的富有极强的立体感,这点非常难得。”
“在文化传承上,汉绣在20世纪初期得到全盛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日军侵占,江城的汉绣艺人全部逃离,导致此门艺术濒临失传。这副作品的作者是吴寿康老人,他是从江城逃离到洪湖的汉绣传人吴文秀的后人,是正宗的汉绣大宗。”
“这幅《情系鄂湘莲》描绘了整个洪湖最美的荷花莲叶美景,不论是针法还是做工,均达到了汉绣技艺中的顶峰,是一副不可多得的珍品!”
“洪湖绣花厂我也知道一些,整个汉绣最高的工艺几乎全部在那里,但是吴家不擅经营,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四大名绣的作品更加受到市场追捧,所以洪湖绣花厂步履维艰,苦苦支撑。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提高重视,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伸出援手,挽救我们大江城的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掌声不断,吴秀颜看着这个神情激昂的男子,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感情:“爷爷,您的在天之灵看到了吗?汉绣有救了!有救了啊。。。。。。”
第34章 这不是我想要的考古
新的一周开始了。嗯,好吧,求票票。呵呵~
-------------------------
鉴宝录制现场已经出了三件候选品了,省博物馆蔡馆长的瓷器那边很快也评选出代表作,最后专家们开始收尾,该点评的点评,该补镜头的补镜头。
10位社会名流和30位媒体朋友的投票也出结果了,傅抱石的书画不出意外获得了“江城之星”这个称号,虽然不少地方上的媒体朋友都在支持汉绣,荆州与洪湖的主要媒体朋友还产生了强烈的抗议,但这就是市场规律,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哪个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哪个更出名,哪个就是冠军。
当然了,傅抱石的书画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也是见证了江城历史的一件珍贵文物,获得“江城之星”其实并不为过。电视台领导答应回去后专门组织人手做一期汉绣专题节目,洪湖那边的媒体评委才忍住没有当场发火。
3月15日晚上“寻宝大江城”电视鉴宝大赛在江城经视台播出后,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不少观望的民间收藏家呼吁尽快进行第二次寻宝,而且不仅仅是要寻宝大江城,而且还要寻宝襄阳,寻宝荆州等等,各地级市纷纷响应,各大省级门户网站和论坛上支持的帖子越来越多。
徐东古玩城借着8周年庆典再次成为江城人心目中的首选古玩市场,知名度暴涨。同时带动了省内古玩市场的整体消费水平,引起了一股收藏热。
张明也收获颇丰,他在鉴宝现场上的惊艳表现让古玩收藏行业的所以资深前辈们惊讶不已,知道内情的几个人则是将他视作江城古玩界今年新崛起的青年领军人物,再没有人敢小瞧他。因为各种原因,他在电视节目上的表现都经过了低调处理,能少给篇幅就少给篇幅,反正这次的“江城之星”也不是杂项类目的。
此时这个低调的40岁身份的20岁年轻人张明正在医院看望郑会长,手术很成功,郑会长也看了电视节目,听着张明讲述的现场情况,郑会长很是欣慰,笑着说道:“还好你小子没有给我丢脸!”
张明绕绕头,嘿嘿笑道:“那还是您指点的好。”他没有说教的好,是因为知道郑会长这种老人非常讲究传统,虽然可以天天带着他做鉴定跑场子什么的,但是一日不正式收他为徒,张明就一日不可以喊他师傅。
接下来张明汇报了近期工作,下周就要去荆州考古了,郑会长也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两人相谈甚欢,考虑到郑会长刚刚做完手术,张明及时告辞。
江城大学考古队计划是周日下午一点集体出发,荆州博物馆派来一辆依维柯,将徐教授师生和必要的设备一起带走。本来张明想开奥迪q7的,但是考古队有制度,不能擅自脱离队伍独自行动,必须统一听指挥,所以也只能挤在这辆车里。
江城堵车厉害,等到荆州已经下午五点了,下车就是直接加入饭局,晚上就安排在市政府招待所,李涛和张明住同一房间。
现在这两人关系比以前好多了,李涛除了在感情上面看不开之外,其他方面还凑合,一旦涉及到感情问题,整个人智商就下降一大截,其余正常时间倒是很聪明的。比如他就对江城的博物馆和文化局做过系统的研究,谁谁谁是领导,长什么样,工作经历,博物馆每年招哪些岗位,一般什么人可以进,反正类似和今后就业相关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研究。
两人各自躺在床上闲聊,李涛突然问道:“张明,既然你这么有钱,还有一些和考古完全沾不上边的事业都很成功,为什么要来读考古啊?”
张明一想是啊,自己最初是因为学历只有高中,想混个高一点的文凭,这样才配得上马玲玲或者方蓉,后来因为接触到古玩鉴定,自己知识匮乏有限,才想着系统学习古玩鉴赏。郑会长他们不收徒,自己家里没有做古玩生意的长辈,所以就这么机缘巧合被王老师推荐到江城大学读考古系研究生,不过最适合的应该是读古玩鉴定系,可惜学校不开这门课啊。
笑了一笑说道:“机缘巧合吧。你呢?你为什么要读考古?”
李涛出神的看着天花板:“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考古,不过家里一直反对,说这个专业没前途。不过我当时准备填的是北大考古系,看在北大的面子上,家里同意了。最后分数不够,西北大学的考古系也不够分,所以只能读江城大学了。”
中国最好的考古专业就在西北大学和北大,张明有兴趣的问道:“那读了考古系出来一般做什么工作呢?”
李涛来了精神,他想这个想的最多,说道:“可以读博留校,也可以进各大博物馆,厉害一点的去故宫做研究,喜欢野外的可以参加科考队,不过一般还是有关系的最好,要不然毕业几年还没机会下铲子,天天研究切片。当然实在不行混不下去了就去考公务员,或者是写《盗墓笔记》。”
张明哈哈大笑:“那感情好,我现在就想着去八岭山倒斗了!”
从确定下考古队员名单后,徐小婉已经开始做准备,收集了一个星期的资料,装订了三大本,荆州博物馆这边也有一套详尽的资料传了过来,整个八岭山公墓群分布图以及涉事的347号墓葬已经在地图上标记出,根据初步估计应该是一座小型墓地。
第二天一早车队就出发了,很快就来到目的地,现场布置指挥室,各人员按照职责准备设备,一切井井有条。
张明是第一次参加活动,给他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就是协助徐小婉。李涛负责摄影和测绘,徐小婉做数据录入,其余的体力活则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做。
看见群山之间的平地农田中就这么挖起了大洞,张明心中有些兴奋,在徐小婉身边转来转去。
徐教授在和博物馆技术人员商量寻找墓口,通过钻探取样,获得了层位关系,但是打出多根钻管后还是没能确定下来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徐教授眉头皱了起来。
本来凭经验,根据资料所看,就是个微型墓葬。但是现场反馈不对劲,看起来这个墓葬不会那么简单。
用了一个小时打钻管估算范围,估算出大约有十五至二十个平方,徐教授眼睛放光,这么大的墓地可以算成中型墓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