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前两年闹旱灾,颗粒无收,多少人吃不上饭,更别说抓药看病了。我这心里啊,揪着疼。”
“可不是嘛,”张大山接过话茬,
“那时候,连最普通的甘草都成了稀罕物,价钱翻了好几倍,好多穷苦人家都看不起病,只能硬扛着。”
他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那会儿,身无分文,差点饿死街头,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
“现在日子好过了,”刘大夫笑呵呵地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药材也跟着沾光。你看这黄精,往年这时候,哪能长得这么好?”
张大山拍了拍刘大夫的肩膀,“走,刘大夫,咱们去库房盘货。”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药材库房。
各种药材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散发着各自独特的气味。
张大山一边清点药材,一边琢磨着,
“刘大夫,我觉得咱们可以尝试炮制一些药丸和药散,你看现在来看病的,抓几副汤药回去,煎药麻烦不说,那味儿还苦,好多人,尤其是小孩子,都犯怵。”
“要是做成药丸药散,方便服用,也能提高济世堂的收益。”
刘大夫捋了捋自己的胡须,
“大山,你这想法不错!药丸药散方便携带,也省去了病人自己煎煮的麻烦。咱们济世堂要是能推出一些成药,肯定能吸引更多病人。”
张大山眼睛一亮,
“对啊!而且还能提高咱们的收益!只要东西好,不愁卖不出去。”
“嗯,那就先从一些常用的药丸开始,例如感冒药、止痛药之类的。等以后咱们条件再好些,可以再研究一些更复杂的方子。”
张大山一边说着,一边在本子上记下一些药方。
刘大夫也来了兴致,
“对,还可以做些药散,像藿香正气散、金银花露之类的,夏天用得上。”
“好主意!”张大山赞同道,
“咱们可以慢慢来,先从小规模的生产开始,等摸索出经验了再扩大规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聊越兴奋。
突然,张大山发现了一些问题。
“刘大夫,您看看这批柴胡,颜色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张大山指着角落里的一捆柴胡说道。
刘大夫走过去,拿起一株柴胡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哎哟,这批柴胡怕是存放时间太长了,药效估计下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