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心莲 mp4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候仍然能够豁达,仍然能够想到别人。所以,不能将一个人是否富有作为大度与否的原因。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

代,在什么地点,都应该注重道德和修养,学会克制自己,与大家融洽相处。这点做人的要求应该是不过分的。

关于宝玉的出家,我仅从佛学的角度探讨一下。&;nbsp;

《红楼梦》通篇体现了佛学思想,特别是通过对贾宝玉空中来,迷于红尘,又看破红尘,从而复归大

荒的过程的叙述,说明了一个人通过磨练和反思,从无明中逐渐觉悟的过程。

佛家是讲因缘的,宝玉的出家也必然要符合因缘。那么,宝玉的出家都有哪些因缘呢?首先黛玉的死

使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家庭的破落使他领悟到了荣华富贵的不长久,这促使他去寻找一种永恒自在的解脱方

法。同时,他的师父也看到他人世的因缘即将了断,所以适时地去度化接引他。还有一点,宝玉出家的缘具足的原

因,还在于妻子宝钗对佛学理论的领悟。

我在以往的博客中提到了宝钗对六祖惠能悟道诗深刻的领悟。不仅如此,宝钗还在禅理上帮助宝玉开

悟。我们看一看宝钗是如何教大家(特别是宝玉)学习佛理的。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

迷贾政悲谶语》中,宝钗先是随贾母之缘点了一折《西游记》。《西游记》是佛家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暗示着

一个人要真正提高修养,必须敢于、肯于忍辱负重,甚至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挫折磨练。之后宝钗又点了一出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在《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最后领悟到了生命的本质,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死,涅槃而

去。为什么寻求大道要肯于吃苦,而最后像鲁智深那样看破生死呢?宝钗又进一步引导他人。当宝玉没好气地埋怨

宝钗只知道点佛家的剧目的时候,宝钗又借机帮助宝玉领悟佛理。以下是对白: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

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

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

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

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nbsp;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明了事物的无常,和人的先天本性对万物的不执着。

领悟到这些,才会解脱,“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接下来,宝钗又开始帮助大家领悟什么是先天本性(佛性)。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

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

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

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宝钗通过讲解神秀和六祖慧能悟道的故事,告诉了大家通过勤拂拭内心的污垢(神秀悟道的方法)而

逐渐领悟到不执著一切的佛性(指六祖慧能的顿悟)。&;nbsp;

由此可见,只要宝玉真正看破生命与万物的无常,而且世间的因缘了断了,那么宝钗是不会阻挠宝玉

出家修行的。正是基于宝钗对佛法理论的理解,才没有成为宝玉出家的违缘。否则,宝玉出家的因缘尚不具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