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中医走进新时代论文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总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注意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生理观,注意谦和礼貌待人,孝敬老人,学会疏理情绪,这样就使自己更充满朝气,更富有活力。

2006年11月10日于北京

38·气分

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气分就是气的范围。那么,作为人体内的“气”,都有哪些种类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气。统括人体内一切气。《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大意是说,所谓真气,是人从虚空中获得的物质与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二者一起营养滋润全身。《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真气又称为人体内的“正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神气。真气的一种,简称“神”。中医认为神气是人的精神运动的一种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大意是说,神是水谷之精气,是正气(真气),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

3、精气。人体内的精微之气,可以化生成有形的阴精等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是说,饮食进入胃,精气游溢上输于脾脏;脾气散精微之气,上归于肺脏;在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下;将津液下输于膀胱。水液和精微之气四处布散,与五脏之经气共同运行。

4、形气。可构成形体的那部分气,或者指形体与气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5、血气。可化成血液的那部分气,或者指血液与气机。《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大意是说,中焦部位(见下文)出气如露状,上注于分肉与分肉之间的凹陷,渗透到孙脉,与津液和调,变化成为红色,形成血液。

6、三焦之气。三焦之气是三焦运化的气机。三焦为六腑之一,大体相当于躯干的三部分:上焦相当于胸腔;中焦相当于腹腔;下焦相当于盆腔。《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大意是说,饮食进入口中之后,五味走入相应的脏腑,津液各走其道,随着气从三焦而出,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的为津;流而不随三焦之气而行的是液。

7、上、中、下气。上气即上焦心肺之气;中气即中焦脾胃之气;下气即下焦肝肾或身体下部之气。《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病在中气不足……”

8、宗气。左胸跳动之大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大意是说,胃之大络,名叫虚里,贯穿横膈,络于肺脏,出于左乳下。其跳动似乎表现于衣服的颤动上,是脉的宗气。”《黄帝内经素问·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9、元气。又称原气,肾间动气,人类生命的根本。《难经·八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10、脏真之气。即五脏之气,又称脏气。《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11、营(荣)卫之气。脉中营养血脉的气是营(荣)气;脉外具有防御功能的气为卫气(详见《中医文化随笔07·疾病观》。

2006年11月10日于北京

39·鬼神

中医文化随笔39·鬼神

关于对待鬼神的态度,中医的论述有很多。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大意是说,人应该找到真正的自我,要正认主人公,不要把自己交给鬼神,不要迷信鬼神。拘泥迷信于鬼神的,不可与其谈论“至德”大道。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大意是说,我们效法天地之德,随缘而生妙用,随缘犹如事物与它的响声和影子一样,这就是合于“道”。合于“道”要找到自己的主人公,不是将自己交给鬼神。这样自己才会真正地自由。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大意是说:黄帝说:现在您所说的,病人自己都是清楚病因的。如果没有遇到外邪,情绪也没有受到惊恐等重大波动,突然就有病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鬼神在作怪呢?岐伯答:这是以往的邪气存留在体内一直没有发作的原因。又由于病人在情志上有所厌恶和羡慕,所以导致血气内乱,正气与邪气相搏。因为病因很隐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看上去好像鬼神一样。

可见,中医是否定鬼神之类的的迷信思想的,主张让真正的“自我”做主,不忘失真正的主人公(自我)。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的病通过祝由就治疗好了,不是鬼神作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岐伯答:过去的巫师,因为知道百病克除的方法,事先清楚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性情心理上的原因),所以通过祝由心理治疗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中国医学大辞典》:“祝由:古治病之法,祝说病由,不劳药石也。”可见,所谓祝由,就是通过说明疾病原因而进行治疗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又作“淡”,安然;清静)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大意是说:往昔古人处于原始社会状态,居于禽兽之间,本能地进行避寒避暑的活动,内心没有什么贪慕,外没有名利的羁绊,这种恬静的世间,邪气不能深入。所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只是通过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就可以治疗疾病。而现在的人不一样,内有忧患,外伤形体,又不遵循四时变化,逆于寒暑的保养。所以,外邪数至,经常有虚邪之患,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小病也会加重,大病会引起死亡。所以,祝由是难以解决的。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淡泊名利,去除欲望,中道行事,顺于四时,就有利于防治疾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