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也叹道:“子贤所思所想,总是与别人不一样。不论这些是否可能,不过这份谨慎,总算是对我大宋的一片忠心,无可厚非。发儿,这事就按子贤说的办吧。老夫做了这个校长,也会严格执行此法。当然,现在看嘛,呵呵,番院估计几年都发展不起来,还有那个图书馆,这等技术之书,也少得可怜,你就是想印,都没得印刷。民间有些技艺,大多子孙相传,秘不示人,难以收集,何况也无人去整理印刷了。”
沈欢闻言,也只能苦笑,他当然清楚现状,写这些校规,一是为了成为先训,二是为了以后地大学做个榜样!对于外人,能防就防,纵使他们百般闹腾,也要阻止。为此他甚至明文学校的后来管理者,对此不能修改。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做吧。对于后世高丽棒子屡次抢夺中国的文化占为己有之事,他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欧阳修又道:“子贤,还有一事,老夫也想不明白。像这个大学,你规定要十五岁以上才能入学,除非有天才,还规定分为四个学年,一级一级升上去,直到毕业。你说一年收一千人,那么四年也就四千人罢了,你何必弄这般大的地方。据说你还想继续把旁边的地也买下来,有这个必要么?老夫想你必定有深意吧?”
沈欢呵呵傻笑了:“这个么,还不能说,暂时不能说……”
确实是不能说,其实更多是不好说,不好意思说了。
本来,他选择来海州,是存了一番雄心壮志的,打算在三五年之内,在海州最一番惊天动地的建设。海州能制海盐,有暴利,几年下来,几百万贯财政不在话下,而且他又与皇帝与约定,只需交一点,其他就可以以为经济之用了。
他最大的打算就是建城………建设一个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初步地打算是在海州老城外,再建一个海州新城。这个新城,与后世地城市差不多构建了。有发达的水泥大道,有无所不在地花草,有高大的楼房,有发达地交通工具。总之,像极了后世的城市。分商业区,住宅区,还有工业区,每个规划,都参考后世城市地建筑。
他打算在古代建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与石头或者木头建设的不同,钢筋水泥地新城,将会是这个时代的奇迹。它的科学规划。甚至可以作为典范。他也打算把这个新城建为东方地第一城市,靠着海港的便利,成为外国人口中的东方之珠。或者成为天下第一城市!
总之,愿望是美好的,也有能力建设,他都算好了。以盐地暴利,有三年时间,他就可以建成大半了。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他无奈地发现,有能力建。却不一定能建!因为材料的原因,钢筋水泥,除了水泥,还的用钢筋。他没有那么多铁!
这个时代,铁是官营的,管制比盐要严格得多了,因为铁能制造兵器!再说了,以现在冶炼技术,造出来的铁。也就一般而已。质量上比后世差多了。如果大规模用于造房,不大现实。首先。如果要建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地城市,那得需要多少铁。海州没有那般多。如果购买,得大肆去其他州县做生意。这样的话,肯定要引起轰动。就算结实用于建设,可朝廷会怎么样想呢,朝臣会这样攻击呢?他们会说,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着用来建设,其实是用去造兵器了。
事实是不是,就不到你说了,总之是个说法,能让朝廷忌讳的说法,那么你也就毁了。沈欢很无奈啊,发现了这点,他大是沮丧,甚至一度没有了动力。他来海州,是抱了极大怨气过来,想要一展宏图,让一些人吃惊后悔。现在,希望要破灭了,没有这个庞大的城市计划,他还能靠什么引起轰动?
颓废了许久,最后才转变了思想,换了思路既然不能建造大城,那就建个小号的城吧………大学城计划就这样出炉了。大学城,说实在的,在后世的中国,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大学城。那种学习生活一体化的类似于小城市地大学,在他脑海形成了计划。
围绕着这个大学,在周围打造一些建设,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有用于商业地,有用于住宅的,还有用于工业生产地。总之,这个小城了,除了学生,还有民众,至于谁有资格入选,就看以后的条件了。只要这个小城发展起来,繁荣发达,其他百姓看有利可图,或者热闹,也都搬到附近,造房或者生产,那么,城越来越大,最终达到一定地规模,也算是沈欢的目标了。
虽然这个目标不是自己一力制造,时间也长,也许都不知道是他离开多久才能达到数十万人地规模了,可毕竟是一个盼头,只能说,这个计划,由计划转入市场,由人民来选择了。
几百亩只是大学计划而已,周围一两千亩的土地,才是终极目标。沈欢已经让人去谈这些土地所有权了,虽然还有不少山林,属于海州管理,不过附近也有不少民田或者民居了,要他们卖出土地或者搬走,这个工程也不小。
慢慢来吧,还有时间。沈欢自把心目中的城市瘦了身之后,虽有点沮丧,不过也有喜悦,那就是松了大半的心情,以前大城计划压在心头,形成一股压力,不成功就是失败,心头有着阴影。现在好了,大城变成小城,工程量小了,足够胜任,心情当然要好一点。
不过这个计划,只在他心头成型而已,还没有到说出去的地步,因此连欧阳修也要瞒着。
到了七月初,沈欢终于得到消息,第一批出去的海船,终于安全抵达海州海港了。这是一次完美的航行,至少在沈欢看来,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无数次。
这甚至可以说第一次意义上的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历史上,中国古代官方上更多是朝贡海运,现在好了,有了沈欢这个穿越者,他们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突破。相信有了这次的甜头,朝廷再也不会忽视海贸了,一次让海州官府得利七十万贯,说实在的,就算沈欢以来心理准备,依然给冲击得大是震撼。
海船安然回港,大学城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大搞建设。这是沈欢在海州第一年交出的成绩单,这个时候,另外几件令他惊喜之事也随之而来……
第二百三十一章 喜讯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阵子,作为海州的海军指挥使,郭逵也忍不住心中的窃喜,时常都要笑出声来了。
此时已是七月,是海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海上风暴最多的时候。最近大风又大雨,他的海军,都只能龟缩在海岸上,连船也不敢出海了。好在港口建设完备,虽有大浪,却不至于形成危害,还能安心地享受这一年最平静的日子。
来海州半年多了,海军初步进入正规,一万水兵,已经熟悉了大海是水性,操起船来,也熟练得多了。就连他这个西北来的将军,现在下海,也能游他几个回合,总不至于像开始那般畏惧了。
唯一遗憾的就是海船太少,只有十艘不到,而且不大,比起海边的某些大海船,都要差得多。这也是郭逵时常叹气的原因。不过,现在,他这样可以扬眉吐气了,也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了。
原因很简单,沈欢与周季第一次出海的商队,已经返航到了海州,进入了休整时期。而他派遣的那一百亲兵,也都安然归来。除了锻练完毕的喜悦外,还有颇多惊喜。
郭大作为亲兵中的首领,向来比一般人聪明,也颇得郭逵信任。这不,一回到海州,就给郭逵拉到房间,密谈一番,了解此番出海的详情。郭大一路跟随出海,又是有心人,遇事多留了个心眼,什么都看得通透一点。除了沿海的情况外,他连海船商队之事都关注了。比如说这个海贸的利润。跟着周季在江南几大州转了一圈,花了差不多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