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一章读后感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政府平定,并设置交趾、九日、日南三个郡。东汉初年,这里出了悍妇级的两姐妹造反,王阳明最崇拜的偶像之一马援率军平定,并且和越南南部划清国界。北宋初期,开国皇帝赵匡胤对交趾总是闹事头疼得很,于是索性承认它为王国,安南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元朝时,忽必烈要安南国国王来俯首称臣,安南国王置之不理。忽必烈一怒之下命令远征军进入安南国,虽然屡战屡胜,但因为补给线问题只能撤军,默认了它的存在。朱元璋建明帝国后,安南国国王来朝贡,宣称效忠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也承认世界上有安南国这回事儿。

不过,安南国本身并不牢固,不停的血腥争斗始终损耗着它的国力。1403年,国王陈日炜被他的女婿、丞相黎季犛(lí)所杀。黎季犛再接再厉,把陈姓王族斩草除根。然后宣称自己是大舜后裔胡公满的子孙,于是改名为胡一元,让他的儿子胡苍当皇帝,他自己则当太上皇和摄政王。他上奏章给中国皇帝朱棣说,陈氏王族不知什么原因已全部灭绝,而他儿子胡苍是公主之子,请中国政府允许他当安南国王。

朱棣当时正全力对付北方的蒙古人,没有精力对此事的真伪进行调查,就册封胡苍为安南国王。胡一元和儿子胡苍正在庆贺胜利时,陈氏王族一个漏网的王子陈天平跋山涉水跑到南京(当时明帝国的首都是南京)向朱棣控诉胡一元的恶行。朱棣不想卷入安南政治中,于是拒绝相信陈天平的身份。可巧的是,当时正好有胡一元的使节到南京,他们见了陈天平后,愕然下拜,陈天平的王子身份已毫无疑问。朱棣出于宗主国的立场,只好扛起这份责任。

1405年,朱棣命令胡一元迎接陈天平回国继位。胡一元满口答应,中国政府派遣一支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国。第二年,中国政府军和陈天平进入安南国境,沿途欢迎人员表现得既热情又恭顺,这让中国部队指挥官放松了警惕,所以走到山路险峻、树林茂盛的芹站(富良江北岸)时,他们中了胡一元的埋伏,陈天平被杀,中国部队损失惨重。

朱棣大怒,他发现如果不给这个小国一点血的教训,他们就不明白世界上还有宗主国这回事。三个月后,中国远征军在军事天才张辅的率领下强行进入安南境,胡一元摆出象阵抵抗,张辅大破他的象阵,活捉了胡一元和他儿子胡苍。

朱棣对胜利大喜过望,宣布取消安南国把其领土并入大明版图,设置交趾省。但是,中央政府派遣到交趾省的官员都是贪鄙之人。几年后,这些官员靠贪赃枉法、欺压当地百姓,意料之中地激起了土著的造反,其中一支由黎利领导的造反队伍脱颖而出。1427年,中央政府派出的远征军在倒马坡(越南同登)遭到黎利的埋伏,全军覆没。黎利现在有了谈判的资本,于是向明帝国第五任皇帝朱瞻基(明宣宗)请求册封陈氏王族的陈皓为安南国王。这无疑是要明帝国把二十多年前吞下的交趾再吐出来。

中央政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主张坚决不能丧失祖宗留下的国土,有人则坚信中央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交趾,朱瞻基审时度势,同意后一种主张。于是,明政府册封了那个不知是否确有其人的陈皓为安南国国王,明帝国势力退出交趾。

几月后,黎利写信给朱瞻基说,陈皓突然死亡,要求他来继承安南国国王的位置。朱瞻基明知黎利在耍花招,可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战争,只好同意了黎利的请求。黎利独立后,并没有和中国对抗,而是采取了侍奉大国政策,两国邦交更为敦睦。

两国的友谊持续到1522年,安南国的权臣莫登庸控制了黎氏王族,1527年,也就是姚镆重新把广西变成叛乱者乐土时,莫登庸羽翼已丰,他杀掉了五年前就已控制在手的黎氏国王,自己称帝。但黎氏王族在安南经营多年,拥有军队的成员多如牛毛。莫登庸必须要经过一场大的内战才能站稳脚跟,也就是说,安南国现在处于大乱状态。

桂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派王阳明到广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趁安南国局势大乱时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国版图。

实际上,早在1480年黎氏王族窝里斗得最凶时,明帝国第七任帝朱见深(明宪宗)的西厂领导人汪直就怂恿朱见深收服安南。全体政府官员都强烈反对,他们的论调是朱棣的顶级大学士解缙早就说过的:“交趾就是个不安分的恶棍,和他保持关系的最佳方式是承认它作为国家的存在,让它按时进贡即可。它那地方的地理情况没有设置郡县的条件,把它纳入版图只是平添烦恼。”

朱见深不是雄图大略的君主,所以他唯一一次拒绝了汪直的请求。此后明帝国对安南的态度,解缙的那番话始终是基调。但对有些雄心壮志,并了解帝国历史的人来说,安南始终是他们心上的一个痛点。

桂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桂萼不但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而且还有犀利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莫登庸打内战至少要打上三五年。这三五年间,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先帮黎氏打垮莫登庸,最后再消灭黎氏。

桂萼大概和朱厚熜提过这个计划,但朱厚熜一口就否决了。打仗需要钱,而现在中央政府没钱。这从王阳明在江西南部剿匪时,官员们竞相上奏章盛赞王阳明就能看出,很多奏章都重点指出,王阳明的功绩不仅仅剿灭了多年的匪患,还因为他只花了很少的钱。

桂萼虽然遇到挫折,却没有放弃这一想法。他后来强烈建议起用王阳明,无非是想让王阳明平定广西匪患后乘追击残匪之机南下,收服安南。杨一清看透了桂萼的想法,同时也确信王阳明不可能执行桂萼的计划。很简单,王阳明是个极能审时度势的人,绝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一旦真的进入安南战场,王阳明没有必赢的把握,到那时,本来就受到多人非难的王阳明,肯定成为众人的靶子。王阳明不会做这种蠢事。

桂萼认为自己的权威会对王阳明产生影响,所以他让朱厚熜在1527年农历六月下旬再向王阳明发出旨意:必须立即启程去广西!

王阳明接到圣旨后,无可奈何地叹气。他转身对弟子们说:“看来广西是非去不可了,不过你们看我的身体,还有活着回来的机会吗?”

弟子们的鼻子一酸。王阳明开始剧烈地咳嗽,整个伯爵府的一草一木都能感受到那来自他肺中的疼痛。

走在成圣的路上

王阳明在1527年农历七月初接到中央政府要他去广西的圣旨,直到十一月二十才到达广西梧州,险些走了五个月。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在有路可走的情况下,距离大概是1600公里,一天即使走二十公里,三个月也足够了。王阳明走得这样慢,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当他离开浙江余姚时随身带着一位医生,他当时已不能骑马,只能坐轿,他在这段时期给弟子们的信中经常提到他患了可怕的痢疾,厕所成了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第二,他在沿途各地都做了停留,和他的弟子们聚会讲学;第三,多年对他不公正的风风雨雨消磨了他的斗志,他已不可能拥有当年去江西南部剿匪时的朝气,急如星火地上路。

他离开余姚前,发生了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两位弟子各持己见,王阳明详细地向他们做了解析。

很多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都认为“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继“致良知”后的又一次升华,不过我们不必看王阳明的解析,只在这二十八个字上望文生义,就可以发现,它可能仅仅是王阳明致良知的一个程式,也就是面对一件事时如何“致良知”。用一种不客气的话来说,“四句教”被后来王阳明心学的服膺者们极不明智地夸大了。

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下。假设我们坐在天空下,只是没有目的地望着天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但当天空一颗陨石正坠向一个熟睡的人时,我们的心马上就会动起来,这是“意之动”。我们的心动起来会产生两种“意”,一种是善意,一种是恶意,所以这时就有了“善恶”,善意是,及时提醒那个即将被砸的人,恶意是,看热闹。这两种“意”,是善是恶,我们是如何区分的呢?我们凭什么说看热闹那个意就是恶的,提醒那个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恶。那么,我们下面要做的事就是“为善去恶”,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恶意,却不去行动,那也不是致良知。所以,我们必须提醒那个睡觉的倒霉鬼,有石头要砸你,赶紧起来。这就是“格物”,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炼心”,它炼的就是我们那颗慈悲的心。我们要经常实践自己的善意来炼心,把自己的心炼成仁者的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因为孟子说了,仁者无敌。

“四句教”解析在王阳明心学史上被称为“天泉证道”。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就是这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

王阳明这次去广西可以看成是他对自己心学的一次检阅和对往事的回首。1527年农历九月中旬,他抵达钱塘江,拖着病体游览了吴山、月岩、严滩。在游览浙江桐庐县南十五公里的钓台时,他感慨万千。钓台位于富春江畔,东汉初期,大能人严子陵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关系密切。刘秀请他辅佐自己,但严子陵婉言谢绝,隐居富春江畔以钓鱼为乐,这就是钓台的来历。

七年前,王阳明押解朱宸濠和他的余党路过钓台时,非常想游览此地,可当时的局势紧张,他没有时间。七年后他如愿以偿来到钓台,想到严子陵的高士之风,又想到刘秀对严子陵的体谅,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当今圣上对他这个病夫的态度。他写诗道:“滔滔良自伤,果哉未难己。”

不过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据王阳明自己说他当时患有严重的肺病、痢疾,还有足疾,可他还到处游玩。他年轻时求仙访道,甚至还设想通过导引术使自己长生不老。可他不但没有长生不老,反而大半辈子都处在病患之中。在他游览当时以道士闻名的浙江常山时,对道家的强身健体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质疑。他在《长生》中写道:“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我们一定要特别关注这首诗,因为他是王阳明在人间的最后时刻对道家养生术的体验式总结,同时他还暗示了我们很多事情。

王阳明大半生都信奉道家思想和养生术,他后来和道家只是在思想层面划清界线,王阳明一生中有很多道家朋友,而占绝大多数的是锻炼外丹的道教术士。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在发配龙场之前就已经在服用这群道士给他的丹药和谨遵他们给的药方。比如有一个药方就是少量的砒霜,王阳明一直在服用,目的是治疗他的肺病。

肺病是王阳明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和生理疾患,他千方百计想要祛除它,可我们都知道,在没有青霉素的时代,肺病就是不治之症。为了消除痛苦,王阳明选择服用术士们锻造的所谓仙丹。众所周知,道士的仙丹里含有大量剧毒化学成分“汞”和“铅”。偶尔服用不会有问题,可长时间服用就会积累毒性。明帝国中期的皇帝大都没有活过四十岁(朱瞻基三十七岁、朱见深四十岁、朱祐樘三十五岁、朱厚照三十岁),和他们长期服用这种化学药剂有直接关系。

也许王阳明服用仙丹是迫不得已,他有病在身。不过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他终于发现靠道教的养生术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是最基本的强身健体也是痴心妄想。所以他才写了这样一首诗。

他说,“九转还丹”根本不在道士的手中,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就是“良知”:“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527年农历十月初,王阳明抵达江西广信。三十多年前,他在这里拜见理学大师娄谅,由此步入理学之门。三十多年后,对娄谅而言,创建自己心学多年的王阳明已是他的逆徒。远在天上的娄谅可能永不会想到,正是这个逆徒才让他娄谅的大名传播得更广。没有王阳明,娄谅充其量不过是个理学研究者而已,因为他指点了王阳明,才一跃而成为理学泰斗。师傅靠弟子成大名,娄谅是个典型。

王阳明一进入江西,他的心学光辉史来临了。不但他在广信的弟子蜂拥而至,就连远在贵州的信仰者也跑来向他请教。王阳明早就听说广信的弟子们已为他设下接风宴,他不想太高调,所以就在船上陆续接见他的弟子们。由于弟子太多,他发现在船上接见他们有危险性,所以就传话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和他们长谈。弟子们抱着希望,恋恋不舍而散。不过他后来失约了,回到广信的是他的肉体,他的灵魂登上了天堂。

对广信当地的弟子,他可以呼唤散去,可对从遥远的贵州来的弟子,他就不忍心了。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王阳明连夜出发,第二天抵达了南浦。南浦沸腾了。南浦是王阳明当年和朱宸濠决战的战场之一,南浦百姓为王阳明能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已感恩戴德多年。王阳明在南浦受到的欢迎和广信不同。广信欢迎他的大都是弟子,而在南浦,欢迎他的更多是老百姓。老百姓欢迎王阳明的理由不仅是王阳明给他们带来了稳固的秩序和新生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王阳明心学很感兴趣。

王阳明心学本来就是简易灵动的学说,只要有心,贩夫走卒也很容易就能成为王阳明心学门徒。南浦的百姓把王阳明请到岸上,把他扶进轿子里,你争我夺地去抬王阳明的轿子,一直抬进了衙门。当时街道上已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百姓们纷纷想近前看一眼他们人生中的导师王阳明。王阳明让他的弟子们妥善安排,他自己坐在大厅正中,开了东西两个门,大家排好队,从东门入再从西门出。这些人和徐樾一样成了虔诚的朝圣者,次第朝拜王阳明。

当时一个叫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