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是谁 > 第39部分(第1页)

第39部分(第1页)

追忆祖先

1528年农历九月,王阳明已决心离开广西。一方面,他认为在八寨、断藤峡的善后工作已经做到位了;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他的生命已近尾声。在他给皇帝朱厚熜的一份辞职信中,他以平静的笔调诉说了他每天要面对的肉体之苦,而我们读来却是异常伤感。从这封辞职信中,我们知道了下面的事。

从浙江余姚启程时,王阳明的肺病就已严重恶化,夜里持续的咳嗽而无法入睡,脸色越来越难看,青黑得犹如鬼魅。以今天的医学角度看,他可能已是肺癌早期,或是中期。除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肺病之外,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又染上了炎毒。炎毒又加重了他的肺病,使剧烈的咳嗽和他形影不离。只有在凉爽季节,他的咳嗽才会好一些,如今来了广西,更是雪上加霜。

王阳明从余姚来广西时,曾带了一位医生。想不到这名医生来广西才一个月,不但没有伺候好王阳明,反而自己先因水土不服而病倒。医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可他王阳明不成。炎毒持续发作,导致他遍体肿痛,咳嗽成了他呼吸的一部分。在从浙江余姚出发前,他的脚因为长了疮而无法走路,后来更吃不下饭,每天只能喝几勺粥,稍多一点就会呕吐腹泻。

王阳明就是用这半条命上岩入洞,穿越瘴气逼人的森林,确定了他在广西的一系列方针。然而,他将用这半条命换来的方针政策送交中央政府后,得到的却是杳无回音。从他招抚王受和卢苏的1528年农历二月开始,他持续不断地向中央政府递交他的方略,可直到本年九月,才得到一个回复:朱厚熜送来了奖状:田州的事做得很好,奖你五十两白银。而对于其他的方略申请,朱厚熜和内阁只字未提。

王阳明在辞职申请中说,他实在没有力量再在广西多待一天,现在的他一直在船上静卧,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尽快批准他的请求。

让人气愤的是,仍然没有回音。

就在他等待中央政府的意见时,他支撑着病体在弟子们的守护下参观了伏波庙(东汉马援庙)。他年轻时曾在梦中来过广西南宁,并见到了这位平叛英雄的庙,如今亲眼所见,不禁想起自己轻狂的少年。那时,他的血液始终沸腾着,萦绕在心的只有建功立业。他渴望血战沙场,保卫边疆。他仍然钦敬马援,可总有那么点苦涩的味道。自他1516年走向战场后,他已建下了遮天蔽日的功勋,完全实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然而他一点都不开心。他发现建功立业远不如他对建功立业的想象带来的快感大,他一方面要对付战场上的敌人,一方面还要对付他所效忠的中央政府的敌人,心力交瘁。用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有心学支撑,他早就撒手人寰了。

1528年农历十月的某一天,他到增城(今属广东)祭祀了他的一位祖先,这位祖先叫王纲,曾为朱元璋效力,后来到两广剿匪,死在回去的路上。看到这位祖先的塑像,王阳明第一次有意识地踏进了回忆祖先的河流。

王阳明的祖先可追溯到晋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览。王览和亲爹、亲妈以及同父异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一起。他的亲妈经常对王祥非打即骂,王览总为哥哥解围。有一次,他的亲妈在酒里投毒,准备谋害王祥。王览事先得知消息,从他哥哥手里抢过酒杯满眼含泪要一饮而尽。他的亲妈惊慌地夺下酒杯,发现了王览的苦衷。从此后,这位母亲奇迹般地变成了慈母。

朝廷知道这件事后,就任命王览为禄大夫(政府名誉顾问),王家成了官宦人家。多年之后,王览的一个曾孙,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把家搬到浙江会稽。又过了好多年,王阳明的二十三世祖王寿把家迁到浙江余姚,直到王阳明为止,王家就始终在余姚繁衍生息。

王家更精彩故事的上演始于王阳明六世祖王纲。王纲生活在元王朝后期,曾得到一个神奇道士传授法术和养生术。当他在幽静山林中修炼时,朱元璋后来的军师刘伯温和他一见如故,相谈恨晚。刘伯温出去辅佐朱元璋时对王纲说,将来我若有了大好前程,必关照你。

想不到几年后,刘伯温真就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朝。刘伯温果然说话算话,就把王纲介绍给了朱元璋。王纲当时已70多岁,但看上去却像中年人。朱元璋大为惊异,立即任命他为兵部高级官员。

王纲还未准备好过官瘾,两广地区发生叛乱,他被指定为后勤部长,向叛乱发生地运送军需物资。在一次运送物资的途中,他中了山贼的埋伏一命呜呼,跟随在他身边的儿子王彦达也被活捉。王彦达宁死不降的气节让山贼也很敬服,于是放走了他,王彦达就用一张羊皮把老爹的遗体背回帝国都城南京。不知什么原因,政府没有给王纲半分抚恤金。王彦达一怒之下,又用羊皮把老爹的遗体背回老家,并立下家法:凡我王家子孙绝不许做明帝国的官。

王彦达的儿子王与准谨遵家训,埋头钻研《周易》,很快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奇人异士。政府知道后来请他,王与准一面背诵家法一面逃进深山老林,政府就跟踪他也进了深山老林。王与准一咬牙一跺脚,把一条腿摔到石头上,医生确诊为骨折,即使康复后也会是个瘸子。官员要有威仪,不能是残疾人,政府这才放过了他。

王与准的下半生在犹豫中度过,因为他不知道祖宗定的这条家法是否符合天理。临死前,他对儿子王世杰说,你以后想做什么就凭良心,别的都是小事。

王与准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王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王世杰为了家庭生活能有所改善,真的违背祖训参加了科考。可当他进考场前发现每个考生都要被搜身,血管里流淌的高傲血液沸腾起来,他和当年陶渊明面对五斗米俸禄时一样地高傲道:“我怎么可以为了做官而让一群俗人在我高贵的身体上摸来摸去。”说完就愤然离开。

王世杰再也没有参加科考,临死前,他对儿子、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说:“我的遗产够你受用一辈子的了。”王天叙一本正经地继承了他的遗产:几大箱子王世杰的著作。

王天叙果然受用了一辈子,他就是靠父亲的这些著作把自己锻造成了超凡脱俗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性情恬淡、与世无争;他思想开放,告诉儿子王华,要想扬名立万,必须走科考这条路;他道德至上,常教导儿子王华要做一个道德完人。王华也正中其下怀,从小就拥有中华传统美德。

有一次王华在河边捡到一袋金子,他就在那里坐等一天。当失主喜极而泣地拿到金子准备给他一点报酬时,王华拒绝说:“如果我贪图报酬,你的一袋金子都是我的,何必在这里等你!”另外一则故事说说,王华对不该亲近的女色从不动心。他曾到他富裕的朋友家做客,夜晚,一位妙龄女郎走进他的房间,声称是奉了主人之命伺候他就寝。因为主人不育,而王华已高中状元,是个读书种子,女郎羞答答地对王华说:“欲借人间种”。王华请女子离开,他的回答是:“恐惊天上神。”

有史料指出,王阳明被下锦衣卫大狱时,刘瑾曾向王华暗示过,如果王华能站到他这一边,他可以考虑对王阳明从宽发落。刘瑾和王华相识,王华中状元后到翰林院工作,后来偶尔被调到东宫给太子朱厚照讲课,刘瑾在那时和王华结下了友谊。好学的刘瑾曾多次向王华请教哲学和历史知识,王华倾囊相授。刘瑾曾说,王华是拥有横溢的才华和无懈可击的道德的好人。然而,当刘瑾暗示王华可以用他的立场来交换儿子的前途时,王华断然拒绝。他说:“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即便史书原谅我,我儿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我。这就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准则,它没有是非对错的区别,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分别。”

1528年农历十月,王阳明站在广东增城王纲的庙前,短暂地回顾了他的祖先们,他发现,他和他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和他的父亲王华,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坚持良知,雷打不动,风雨不改。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如果说人间真有一条亘古不变的人生准则,那肯定就是良知。理论上,人应该把自己的良知当成唯一的人生准则,可现实是,很多人向来都不听从良知的命令,逆天理而行。桂萼就是这样的人。

王阳明的平定报捷书送到中央政府时是1528年农历四月,直到本年农历八月末,朱厚熜和他的大学士们才商定派人去广西奖赏王阳明。拖了这么长时间的原因很简单:杨一清认为对王阳明封赏会给王阳明带去更大的荣耀,荣耀会让王阳明那群上蹿下跳的弟子们重新呼吁王阳明来北京,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而桂萼一直在拖奖赏王阳明的事,是因为他希望王阳明能进攻安南,王阳明不进攻安南,他就有十万个理由让荣誉不要落到王阳明头上。

至于朱厚熜为什么又在1528年农历八月末同意派人去奖赏王阳明,是因为张璁在一旁出了力。张璁帮王阳明说话不是他一时的感情用事,而是政治角逐的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