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我们阴阳两隔下一句 > 第43部分(第1页)

第43部分(第1页)

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建文帝其实没死,并由此衍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神奇经历。

第82章 最传奇的逃亡

有的书上说,建文帝在城即将被他叔叔朱棣攻破时,准备自杀。但是接下来,奇迹发生了。

时任钦天监少监的王钺,拦住建文帝说:“陛下不可轻生,从前太祖升遐时,曾留有一个箱子,嘱我待子孙有大难,可开箱一视,自有办法”。

也就是说,这个铁匣子是朱元璋留下的,并告诉王钺:“我的子孙,如果哪天遇到大难时,可以打开这个铁箱子看一下,就能救他一命”。

很快,有四个太监,扛来了一个铁箱。箱的四围都用铁皮包裹着,连锁心内也灌了生铁。

王钺火急火燎的取来铁锥,将箱子敲开,里面藏着度牒三张,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里面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

第一张“应文”的度牒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建文帝身边一个叫程济大臣,马上为建文帝剃掉头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经过这一番乔装打扮后,但从外表上看,建文帝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僧人模样。另一个大臣杨应能,表示愿意剃度,随建文帝一起流亡,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能”字,正好和三张度牒里的“应能”对应;监察御史叶希贤也毅然说:“臣名贤,就应该是三张度牒里的‘应贤’,这也是命中定数,因此,臣也愿剃度追随陛下左右,至死不离”。也剃度改装随从。

当时在殿上有五六十人,都痛哭流涕,纷纷表示愿意随建文帝一起逃亡。建文帝觉得这么多人一起走的话,很容易引起注意,于是决定先带九个人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

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随后赶到。于是,这二十二个人开始了逃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后互相以师兄弟称呼,不必再拘泥君臣之礼。其中一个大臣建议,随从不必多,更不可多,人多嘴杂,增加暴露的几率。大家都觉得他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就只挑选了五个身体强壮,并且没有家室之累的五个人,其余的就遣散了。

并决定杨应能、叶希贤装扮成和尚,程济则变成道人,这三人贴身护卫建文帝,不离他左右;而另外六人负责探路,运送衣食等。第一站来到吴江县的史彬家中。当年的八月十六日,建文帝除了贴身装扮成和尚道士的三大臣陪同外,其余人都慢慢散去。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但很快,朱棣的密探得到风声,随后就跟了过来,建文帝和三个大臣简单商议后,便决定前往云南。

建文帝的逃亡,使已经当上皇帝的的朱棣,坐卧不安。他到处都广布眼线,发动各路人马,拼命寻找建文帝下落,其中暗中派遣一路人马,表面宣称是探访道教创始人张三丰,其实还是权力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得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躲到深山里,因为那种大山里还是相对安全的地点。

永乐八年三月,朱棣又让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即现在越南)的名义,到云南秘密探访建文帝的踪迹。说来也巧,经过严震的不断努力,慢慢逼近建文帝的藏身地点。说来也凑巧,某一天,严震竟然在山道上,和建文帝意外撞见,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于是就这样,严震就这样把建文帝放走了。夜间,严震在驿站里上吊自杀。建文帝见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便再次躲进白龙山。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惫不堪,面容憔悴、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出山找东西吃、更不敢去求医,有时拉的裤子都提不上,狼狈到了极点。这时,恰好有以前的大臣史彬等三人赶来照顾他,情况才得到了改善。几天后,史彬三人要离开,建文帝和他们抱头痛哭一场。建文帝还特地向三个人交代,今后不必再来了,一则因为道路艰险,二则关津盘查特别严密,容易暴露身份。

永乐十年三四月间,一直随从建文帝的杨应能、叶希贤也相继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赐名“应慧”。

永乐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脚病发作,这时,在身边的唯一一个跟着他逃亡的大臣程济,冒着危险进城卖药回来,给建文帝治疗,建文帝才痊愈。

越来越艰苦的流亡生活,使建文帝感到自己随时都会死掉,为了是自己的这段经历,不被历史湮灭,便口述流亡的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传》,建文帝还亲笔写了序言,然后让程济藏在山岩中。此后几年,建文帝奔走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

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这位曾经拥有天下的皇帝,竟然落到这种地步,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建文帝的搜捕行动,也稍稍宽松一点了。于是建文帝开始向东游历。到了十月,他在旅店遇到了、前来看望他的史彬。史彬还关切地问起了建文帝的身体状况,建文帝说自己“近来强饭,精爽倍常”也就是说自己胃口好,精神也不错。

然后,建文帝跟着史彬下江南,来到了吴江的史彬家中,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件差点酿成大祸的意外。

就在建文帝在史彬家,安心住下的时候,史彬的堂叔史弘,没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突然从从嘉兴赶来,当他进入侄子史彬家时,发现一个老和尚正坐在屋里的大堂上,并且这个老和尚,让他觉得非常眼熟。

便问站在傍边,有些惊慌失措的史彬:“大师从何而来?”

史彬在慌乱中,竟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史弘倒是没再问,而是把史彬拉了出来,然后悄悄的说了一句、让史彬吓的魂飞魄散的话:“此建文皇帝也”。史彬连忙结结巴巴的矢口否认,史弘笃定的说,自己曾经在东宫亲眼见到建文帝,并且建文帝还救过他的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史彬看实在瞒不过去了,于是只得如实相告。但他知道,自己窝藏建文帝,可是祸灭九族的罪,要是自己的这个堂叔去告发,后果不堪设想。没想到,这个史弘也是个有情有义的正人君子,并且还是个忠臣,听完连忙来到建文帝的面前,倒头便拜,并痛哭着问建文帝的近况。建文帝心如死灰般平静的说:“多亏了这些一同流亡的大臣们照顾,供我衣食,我才得以周旋于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今日想来,可以终老了吧!”随后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后英宗即位。皇帝已经更换了好几个,对建文帝来说,政治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宽松了,是他再现真身的时候了。正统五年(1430年),正在广西的建文帝对程济说,我决意东行。

建文帝因为出身皇家,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个皇孙的教育,也极为重视,为他找了当时一流的大儒,给他上课。建文帝自己也酷爱读书,并且文采出众,而从天下至尊的皇帝,沦为亡命天涯的逃犯,这其中的落差和痛苦,一般人难以想象,这种特殊的经历,也时常让建文帝承受这巨大的心理煎熬,而诗是他抒发这种极度痛苦的一种最常用方式,所以他有很多诗作,其中一首为: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