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浮光关于人生感触的描述很贴切,因为在后来的一个月里,罗师傅讲的东西,基本上与剑无关,付麦场唯一还有印象的关于剑的事情,是罗师傅讲的一个故事。
但他说这不是故事,而是一个朋友真实的经历。那个朋友一生痴迷于剑术,但在他四十岁后,剑法却停滞不前,此后的十年时光,他更勤奋的练习、参悟,试图去冲破那层障碍,但结果依然是一无所获。
说到这里,罗师傅让大家猜最后那个人是如何冲破障碍臻至更高境界的。
这个故事要比那些感悟有趣的多,所以大家七嘴八舌,兴致高涨。
有的说误入一个神秘山洞,偶得一部神功秘籍。有的说吃了某种补药。还有的说,可能是做梦的时候参透症结所在,从而一飞冲天。
罗师傅说,都不对,这个人之所以能冲破障碍,是因为他与一个用刀的高手比了一场。在比试之后,那个人才恍悟到,自己停滞不前的症结,应该从刀里面去寻找答案。所以,从那天起,他练了五年的刀法,五年后,当他再次拿起剑,那个障碍,已经消失了。
大家为主人公最后终得正果而高兴,但对于那个得到正果的经历,却是不解的。
所以,有人问,是不是要想成为剑中高手,都必须去练刀法。罗师傅说,不是,人与人是不同的,他需要练刀法,你就可能需要练枪法,而另外一个人,则就得去练指法了。
罗师傅的话,让本来就糊涂的弟子们,更加糊涂了。
于是又有人问,那如何知道自己应该是练刀法还是枪法。
罗师傅笑了,他说,这只有你们自己才能知道了。大家听后,唉叹声四起,付麦场在心里想,说了半天,还不如不说。
可罗师傅还在说,他说,我将这些,不是让你们去想自己应该练那种武功,我想说的是,一个练剑之人,如想有所成,便不能拘泥于剑,只有冲破了剑本身,才能真正驾驭它。
这是罗师傅讲的最后一个感触,一个关于剑的感触,第二天,他便开始教剑招了。
第二十六章
罗师傅教的第一套招式并不复杂,在场的所有人在第一天就都学会了。
可在随后的一个月里,他便再没有教别的东西,只让大家翻来覆去的练习那套看起来很平淡的招式。
罗师傅说,这套剑招是他花了十年时间,翻阅无数剑谱后才打磨出来的,练好了它,伤人不敢说,但自保绝对足够了。
听到剑招拥有如此厚重的历史,付麦场自然不敢怠慢,他想,剑招的平淡可能只是表象,在表象的里面,一定会有精华,就像师傅们经常说的那样,美玉,都是藏在石头里的。
于是付麦场好生钻研了一段时间,试图从平淡的剑招里面参透出某些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沉淀下来的东西,但参来参去,一无所获,越使劲儿的参,就越觉得它实在是稀松平常,甚至有些骗人的味道。
付麦场不解,想去问,但再一想,又不能去问,那样的话,万一剑招里真有自己参透不了的东西,岂不是显得自己没有天分进而很没面子。
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得这么远,而在这些想得不远的人里,又有很多人怀有类似的疑问,所以,终于还是有人问了。
那个人问的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学新招,原先那套剑法我们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了。
罗师傅听后,问,我教的剑法你都学会了?
那人也不谦虚,说,已经滚瓜烂熟。
罗师傅拿起木剑,说,那咱俩练练,我看看你滚瓜烂熟的成果。
那人除了不谦虚,还一点也不怯场,只抹抹鼻子提提裤子就走到众人前面。
罗师傅定了这场比试的规则:只能使用他教的那套招式。
那套招式其实只有五招,分别命名为山头上的草,山沟里的河,山间中的风,山脚下的树。
对于这五个名字,大家是很不喜欢的,付麦场也很难理解为何罗师傅会舍弃像大漠飞沙飞龙在天之类雄壮的名称而想出这样的几个名字,名字里都有山,而名字本身,也恰如其分地被大家戏称为乡下招式。
更有人猜测,罗师傅是故意取这样的名字的,当一个人面对强敌,需要使出这套剑法的时候,只要不失时机喊出剑法的名字,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对手发笑。
发笑就会分神,而高手对决,最忌讳的也正是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