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红楼梦明史解读 > 第141章 牡丹亭之迷(第1页)

第141章 牡丹亭之迷(第1页)

元妃所点的第四出戏是《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其实到这里黛玉之死的谜团前文已经基本都破解了,此回我们只需要把作者是如何写黛玉之死的点明就可以了。

先看《牡丹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里的主角杜丽娘自然就是用来隐写林黛玉的一些事情了。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一心要把爱女杜丽娘培养成大家闺秀,聘请府学生员陈最良为师,命丫环春香伴读,以《诗经》向丽娘灌输“后妃之德”。

与父母愿望相反,丽娘一心向往自然。面对大好的春光,丽娘深感闺中寂寞,遂与春香同去花园游玩。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云霞雨丝,烟波画船。面对冷清的园景,更引起丽娘无限感慨,游兴未尽而归。

丽娘思春,悠然入梦,在梦中与秀才柳梦梅相会在牡丹亭前。众花神翩翩起舞,赞颂这对纯真挚诚的青年情投意合的美好爱情。

好梦不长,虽然梦境生灵活现,却寻梦不见、心头萦绕。隐情无处诉,痴心难轻抛,丽娘在病中自描春容,题诗其上,竟饮恨与世长辞。

丽娘死后,金兵南侵,杜宝奉调镇守淮阳。行前,按丽娘遗言将其葬于后花园梅树之下,并建梅花观请石道姑照看。

秀才柳梦梅也因访梦来到南安,寄居梅花观中。一日,梦梅去花园闲游,恰得丽娘春容画卷,并与魂灵相会,方知丽娘遭遇。丽娘精诚不散,魂游花园,再遇花仙,众神为其痴情所动,遂助丽娘还魂,后与柳梦梅结为永好。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杜丽娘的父亲崇尚儒学,也是以儒学教育她的,这与崇祯皇帝接受的教育一样。

可是杜丽娘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即林黛玉与贾宝玉长相厮守的梦想,就是崇祯皇帝希望延续明朝国祚的梦想。

但是中原长时间受到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包围,崇祯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李自成三打开封,崇祯皇帝也连续三年心系中原。

中原又是怡红院所在,那这里所含的意思就是她满心牵挂着宝玉。

直到黛玉死时,也没能如愿,并且她刚死不久,就发生金兵南下,入主中原的事情,这点就是作者不能写,却只能用杜丽娘的故事来说黛玉的故事。

后来作者们不忍卒读,便写下了《红楼梦》,让黛玉永远与宝玉居住于大观园中,这就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与柳梦梅长居于梅花观中。

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黛玉之死这个情节的呢?当我们看明白了作者的细节处理,一定会为之感叹,这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写法。

在第二十三回里,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并葬了花,宝玉走后。

黛玉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一段写的就是黛玉临死之前,所经历的过程,她听到小戏子们唱的,正是《牡丹亭》,所以脂批才说《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脂批提醒的是这里出现牡丹亭唱词里,其实是在说崇祯皇帝临死时的景象,心里。

李自成大军进京城,包围皇宫时,崇祯皇帝往煤山上去,此处是当时京城内最高处,所以在山上能看到整个京城的情况。

当他与王承恩一起爬上山顶的时候,他还想再看一眼这大好的江山,谁知看到的是闯军连绵不绝的营帐和火堆。

由于火光的照耀,战火下的京城有些破败,他这才发现,原来他治下的大明,已经很多都成了颓垣一片。

这时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正好用来描写此时的情景,而在表面故事里的大观园是新修建的豪华园林,何来的“断井颓垣”之说呢!

下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直接写出了崇祯此时的无奈!这天下又是谁家的呢?

为何是《牡丹亭》伏黛玉之死,因为只有这出戏可以用来隐黛玉之死,杜丽娘死后还魂,元妃点的则是《离魂》。

脂批提示的是,后文中《牡丹亭》出现时,就是在写黛玉之死,只是这种写法,是一般人看不明白的,因为作者没有写黛玉具体是怎么死的。

这就是“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