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所以,油墨这玩意儿就被搁置了。
在印刷术方面,活字印刷术地位很尴尬,技术上确实是领先的,但不实用。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随着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民间才开始有豪商制作金属字模。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把现有的技术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的反而是那几十万铜字模,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钱啊。
不过还好,现在大明的经济状况非常良好。
海外贸易,一船船商品换回一船船的贵金属。
很多贵金属,被喜欢藏钱的富豪们挖坑埋了起来。
但也有很多被拿到金钞局,兑换成了宝钞进行流通。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除了贸易,还有从日本、南洋等地开采的贵金属,也是数不胜数。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