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同礼知道,接下来的话不适合外人听,立即就起身告退。
等他离开,朱标才说道:“上位者需刚柔并济,该尊重群臣的时候,就要给他们面子。”
“该硬的时候,就必须要强硬起来。”
“那么,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强硬?”
朱雄英脱口而出道:“欲行大事,必须行雷霆手段。”
陈景恪也非常认同的附和道:“行大事当强硬。”
朱标说道:“错了,大错特错。”
两人都有些不服气,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标严肃的道:“什么行大事行小事,国家的事情哪有小事?”
“你们嘴里的所谓小事,哪一件不是关系着黎民苍生的生计?这还能算是小事吗?”
两人皆露出羞愧之意:“陛下(爹)教训的是。”
见两人听进去了,朱标也没有再啰嗦,继续说回正题:
“既然朝廷没有小事,那什么时候需要强硬,什么时候需要柔和呢?”
“当一个政策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迂回手段,推行下去的时候,就用怀柔的手段。”
“当协商不可能通过,或者协商的代价太大的时候,就需要决策者强硬起来,强行推动。”
陈景恪两人先是若有所思,然后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是了,原来软硬的标准在这里。
不是什么大事小事,而是如何最有效的通过。
变革初期,百官对变法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是不愿意配合的。
朱元璋靠着强硬手段推行。
等新政落实,百官见到了新政的好处,思想慢慢的就发生了转变。
于是革新派随之诞生。
等到朱标继位的时候,革新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很多政策,已经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面,只要提出来,自然有革新派去推动。
如此一来,皇帝就可以置身事外当仲裁者了。
所以朱标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就比较柔和。
很多时候,他都会有一些小技巧,让群臣接受变革。
而不是如老朱那般,靠强硬推动。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百官对新政的抵触,更容易团结大多数人。
但是碰到那种反对声音比较大,很难通过正常协商通过的政策,他就会强硬起来。
比如这一次的出兵南洋。
他无视群臣的反对,直接下了罪己诏。
虽然没有直接下令出兵,但也等同于是宣布了出兵的决定。
原本反对此事的群臣,一看他态度如此强硬,只能悻悻的同意了。
甚至还自我安慰,皇帝还是肯照顾大家情绪的,没有直接宣布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