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明朝万历新政 > 第九章 掌卫(第1页)

第九章 掌卫(第1页)

朱翊钧见朱希孝身着蟒袍、其余都着暗红飞鱼服,因天气冷冽,全体披着毛皮大氅。待都坐了,乃问道:“适才报名朕未听清,你每可自我介绍一下。”见朱希孝又要跪下,说道:“坐着说。”

朱希孝躬身道:“臣朱希孝,左都督兼锦衣卫都指挥使。”

身后一满脸精干之色的中年武官躬身道:“臣李三泰,锦衣卫指挥使同知,管北镇抚司事。”后面几人也陆续报名,分别为同知陆赞元管南镇抚司事、佥事杨涛、南镇抚司使吴发奎、北镇抚司使王通。锦衣卫高官中还有一个佥事肖东因外出公干,未在京,此次没有陛见。

听得北镇抚司使报名,朱翊钧格外注目些,见王通年岁不大,三十许人,长得颇为文秀,不像掌管诏狱的武人,倒像是文臣一般。

朱希孝年龄五十许,模样和成国公朱希忠很是相像。朱翊钧温言拉家常道:“你与乃兄成国公长得像。”

朱希孝很不习惯皇帝这种谈话方式,他也不是有急智的人,乃回道:“臣兄弟等得蒙天恩,都肖父。”

朱翊钧满脑袋黑线,噗嗤一声乐道:“你们兄弟和老国公长得像,和天恩有甚关系?你不要紧张,我们君臣几个闲话,不必拘礼。”朱希孝这才自在些,又听皇帝吩咐内监道:“这些干臣乃朕之耳目也,没了他们,朕就要做瞎子、当聋子,你等拿茶来,小心伺候着。”又道:“这殿中地龙烧的热,服侍他们将大毛衣服取下。”

朱希孝听了,眼圈一下子红了。因皇帝让坐着,不敢跪。躬身哽咽道:“万岁不以臣等驽钝,臣……”说不出话来。朱翊钧暗暗纳罕,心说一碗茶就感动到如此,这人心未免太好拉拢了。殊不知皇帝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除了开国皇帝打小儿经历过人情冷暖,能照顾到他人感受。其余历代皇帝都是别人围着他长大的,哪有为别人考虑的时候?除了尊显孝道,做做表面文章外,对臣子没有一个能嘘寒问暖的,有那么一个半个,基本上谥号中都会有个“仁”字了。明代历任皇帝更是如此,为了维护所谓帝王尊严,这臣子能立起身回个话都是加恩,从朱元璋到隆裕帝只有一个例外(例外者武宗),哪有他这般先给茶喝的?除非是臣子长篇大论奏事,嗓子干哑,皇帝才发善心给茶——那还要看心情。李太后在屏风后听皇帝这对答几句,暗暗点头,心知这是皇帝在收拢人心。

众人将大氅取下后,朱翊钧又与朱希孝闲话几句,就入题问道:“现在锦衣卫有多少人?掌何职事?”

因皇帝宣镇抚使以上觐见,朱希孝情知免不了这一问。这一路早就细问端详,有所准备,乃回道:“禀皇爷,现在共有十七个所,辖二万六千人。现在共设经历司、南北镇抚司,主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等事。”

朱翊钧吃了一惊道:“这许多人?”

朱希孝低头回道:“禀皇爷,锦衣亲军之设,乃成祖恢复太祖‘拱卫司’所立,乃陛下亲军中一卫也。圣驾出警入跸,驾前扈从者四千人,锦衣卫居其半,这是一块;设南北镇抚司各一,北镇抚司设‘诏狱’,并有侦察、逮捕、审问之权,为人主直接掌控司法,两京十三省都有千户所,这是大头,约一万八千人;南镇抚司掌本卫刑法事,兼理军匠,人却不多,近两千人。另有经历司文书、经历、仪仗等杂七杂八的人等,才这许多。”心中却道:“这人也不多啊?”

朱翊钧听了,心中暗暗盘算。想了一会儿,问道:“驾前扈从者归谁统领?”说完,目视在座诸人。??

朱希孝躬身道:“此事由臣亲领。”

朱翊钧闻言点头,不置可否。又问:“北镇抚司掌刺听情报之事,除明面上这些缇骑、坐探外,可有暗探?”

朱希孝听了,他是个忠厚人,不愿将陛见的风头都由自己抢光了,就不言声,以目视王通。

王通见朱希孝目视自己,忙躬身道:“禀皇爷,暗探、刺奸之设,却无定规。一般都是利用混混社鼠之流,在文臣、武官家周边打探些情报,此类情报,杂乱无章,不成系统,需另有刺听熟手分析。实的情报,还是要潜伏的坐探探得。”

朱翊钧听了,对此时的锦衣卫水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估计。他读过明代历史著作,知道锦衣卫侦缉职责,经过了几存几废,这业务水平是直线下降的。到了明代中后期,各地千户利用手中职权,和黑社会沆瀣一气,成了皇帝私人及其所派中官的打手,刺听情报的职能丧失殆尽。这王通虽然年轻,但能干上五品镇抚,估计也早被那些利益链条缠住了手脚——到底能不能用呢?

转念一想,却是不用也要用。自己虽为皇帝,但被年龄所限,现只有一点点的参政权,如何能臧否人物,点选官吏?只看着王通等人有无天赋,能否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好罢了。

沉吟了一下,朱翊钧道:“近几日,朕观览锦衣卫所奏,却多是些官样文章——”朱希孝听了要跪下请罪,朱翊钧止住了。

顿一顿,朱翊钧又道:“朕想着,日后这锦衣卫的情报职责,却要大大加强。这情报分这几类做来:一是各地民情,锦衣卫要在各地专门收集当地物价、雨水、灾异、农作物种子、产量、人口滋生等情——”未说完,吩咐中官道:“拿纸笔来,让他们几个记着。”

见几人都拿上纸笔,朱翊钧接着说道:“这民生情报,不可轻省,不得到地方官那里去抄录,还是要实地去看,去查,如此朕才知各地真实民情,尔等可知?”朱希孝奏道:“臣等不敢图轻省,必单独详细查明了奏闻。”

“二是军情,如今外邦不靖,内有异族,一旦有变,却容易措手不及。你等读兵法,岂不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也重用间——这间有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之说,你等要分门别类,选些妥当人,布置在容易生变的地方,如瓦剌、辽东、西南等等诸处,潜伏好了,定期不定期的传递情报。”

“三是政情,文武百官谁与谁勾连,谁与谁姻亲、同座师、同年、同乡,谁与谁走动的多,谁与谁流连勾栏瓦舍的多——这些却要建立专门档案,将京官中七品以上的勋贵,文臣,武将,包括东厂各档头”——朱希孝等闻言大喜,却听皇帝继续说道:“地方文武官有实缺的也都一道描述清楚,此事可请旨到吏部抄录部分,重点是吏部档案中没有的。”朱希孝听了暗暗心惊,面上统统应下。

“四是舆情,这民间舆论,有无利用愚民传邪教的、有无童谣、齑语等要重点关注,另外、官员之民声、其是否贪渎,朝廷施政之民间反映——不光要找读书人,更重要的是要到田间地头,找工匠、农夫、商贩等人了解清楚。锦衣卫里也多要些读书人,将各家学说流派,源流影响都要查清。有了读书人,情报分析也可搞起来,朕下面就要讲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