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歌德文学奖 > 6 在斯特拉斯堡的收获(第1页)

6 在斯特拉斯堡的收获(第1页)

71年8月6日,歌德顺利地拿到了法学博士的学位,这张纸质的凭证标志着他大学生活的结束,是时候离开这里了。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启程回家,而是又在斯特拉斯堡逗留了一段时日,想要在离别之前总结一下自己在这异国他乡的生活。

拿到学位的第二天,他所在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中一位历史学教授病逝了,他就是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雄辩家舍普夫林。歌德与舍普夫林并没有过密的交往,可以称得上“交集”的会面也就只有一次而已。那是1770年11月24日,学生们为庆祝舍普夫林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职五十周年,特意为他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音乐会在一个古老的教堂中庭举行,墙壁上的灯火被点燃,学生们拿来自己的乐器表演事先排练好的乐曲。

嘈杂的音乐声过后,舍普夫林走到了学生中间,信手拈来地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演说。舍普夫林身材修长,长相俊秀,有一对深邃的眼睛和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他是天资与勤奋的结合体,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甚至政治方面都有建树,他曾经游历欧洲各国,与很多知名学者交好,甚至很多国家的君主和侯爵都对他另眼相看。他的文学作品和演说总是那样地贴近现实生活,为普通大众所称道。

现在,这位老者庄严地站在学生中间,用悠然的态度与和蔼可亲的语气给这些年轻人做了一次语重心长的演说,演说词是那样质朴,没有任何勉强或炫耀的痕迹。在此之前,歌德曾经听过舍普夫林受王侯将相礼聘时做的演讲,现在,看着眼前滔滔不绝的老者,歌德为自己跟那些达官贵人们有了同等的待遇而感到满足和兴奋。

虽然与舍普夫林没有什么正式的交往,但是,歌德与他的弟子柯克和奥伯林十分熟络,他们经常带着歌德出入斯特拉斯堡的博物馆,那里藏有的一些古籍可以很好地为舍普夫林的《阿尔萨斯志》提供论据。与柯克和奥伯林交往,让歌德在历史学和考古学领域的知识得到了扩展,他甚至曾经想过要像舍普夫林那样在这一领域做出一些成绩来,无奈这毕竟不是他的志向所归,这种想法不久后就不了了之了。

要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必定非法语的精通莫属。少年时代的歌德就曾经在法军占领法兰克福之际,听着那位住在他家的军官多伦伯爵与侍从的对话而自学过一些法语,虽然没有正式上过法文课,但是经过在斯特拉斯堡与法国人的日常交际,歌德的法语竟像母语一样被轻松掌握了。

在斯特拉斯堡,法国人十分讲究举止的优雅,即便是来自外乡的人讲着一口蹩脚的、漏洞百出的法语,人们也不会嘲笑他,只会将说错的部分用另一个句子委婉地表达出来,借以示意当事人的语法错误。像歌德这样天资聪颖的人总能瞬间明白对方的用意,逐渐改掉语法中的错误,不断使自己的法语更加本土化。

另一方面,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期间,追求自然主义的法国演员奥弗勒斯纳,在戏剧方面的理念和表现力对歌德的戏剧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位演员原本在讲求时髦的大都市巴黎任职,因为心中抱有对自然主义的无限崇拜,他对一切背离自然的表演都表示不满和排斥,并极力在自己的表演过程中保持最高的真实性。奥弗勒斯纳的这种做法受到很多恪守舞台规矩的著名演员的非议,他在争议中逐渐被孤立。最后,不愿改变心意的他离开了巴黎到各地旅居,并曾经在斯特拉斯堡停留过一段时间。

虽然离开了巴黎,奥弗勒斯纳的演艺事业还在继续。歌德曾经在斯特拉斯堡观看过奥弗勒斯纳在《高乃依的悲剧》中饰演的奥古斯特和拉辛的悲剧主人公米特里达特的角色,奥弗勒斯纳的表演十分传神,仿佛这个角色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奥弗勒斯纳的表演十分严谨,他的风格沉着稳重又不流于冷漠和刻板,在关键的情节上总会将情绪调到一个极高的状态,表演鞭辟入里。在歌德眼中,他是一位能够把艺术和自然充分结合并能很好把握分寸的人。

在斯特拉斯堡的收获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入了解。早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期间,歌德就将一本《莎翁选粹》翻来覆去地读过很多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歌德所处的社会小环境里也十分推崇莎士比亚的作品。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本、全文或是片段,大家都愿意拿来做一番欣赏和评论,这种行为的持续性对歌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到了即将毕业的时刻,他差不多已经成为“莎翁通”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