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慕安德烈的属灵书籍 > 第3讲 马可福音(第2页)

第3讲 马可福音(第2页)

接着,我们再来看到,马可这本福音书实在编写得非常巧妙。他收集了许多的素材,然后,把它们放进一个架构里,马太和路加也沿用这个架构。现在我让各位看一个东西。这里有一张图表。乍看之下好像很复杂,不过我会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喔,这张图表可真大,连打开都有点困难。

我们来看看,这三块分别代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在这里,《马可福音》的资料是粉红色,穿插了一点绿色,各位看得见吗?粉红色代表四本福音书的共同之处,绿色是只有马可记载的部分。所以,第一眼你会看到马太完全采用马可的架构,路加也是一样。但是,他们的做法不同,马太把《马可福音》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加进自己的资料;路加是把马可福音切成大块,整块采用。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到底是马太和路加参考《马可福音》、加以扩充,还是《马可福音》从马太和路加福音浓缩而成。比较可能的情况是,马太跟路加参考《马可福音》,然后再把它加以扩充。

另一个有趣的色格是蓝色,它代表《马太福音》特有的内容,没有沿用别人的;黄色代表《路加福音》自己的部分。注意《路加福音》里耶稣诞生的故事,以及《马太福音》前面的部分。抱歉,蓝色不是马太,白色才是马太自己的部分;蓝色是马太和路加都有,但马可没有的篇章。所以真的很复杂。

但是看得出来,《马可福音》的内容,在马太和路加福音里都有,就是粉红色的部分。马可提到耶稣故事的基本大纲,马太和路加福音都加以采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想稍后我们会再谈到。

现在,先来看看《马可福音》的架构,我会尽量用象征性的方法来解说,其实它也不会太抽象。先来看看这个,《马可福音》涵盖三年时间,就是耶稣传道服事的那三年。《马可福音》呈现一个清楚的曲线,前两年半是铺陈,推向高潮;之后那6个月,情况急转直下,这个时间点就像是分水岭。

故事从约旦河开始。约旦河是地表最低点,这里是约旦河,这里是加利利海,故事从约旦河发展到加利利,然后一路向上攀升,最后到达应许之地的最高点,也就是黑门山。在黑门山山脚下有一座小城,该撒利亚腓立比。前两年半的故事都是在为这个关头做铺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个时候才达到这个故事的高潮。一到了那一点,耶稣马上动身到耶路撒冷。

接着故事开始走下坡,就是从那个高点往下走到犹大。穿越约旦河东一个小地方派利亚,所以他们从北方的黑门山沿约旦河东走到派利亚,一直到犹大,耶稣就在那里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三天之后复活。

各位知道那一点有什么重要呢?耶稣在等什么呢?一切似乎都是在为那个关头铺陈,然后突然间出现180度大逆转。所以最后六个月和前两年半相比,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最后一周才是关键所在。

在那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马可福音中的加利利部分。这个部分涵括了两年半的时间,路线则是从约旦河上至黑门山。这里的服事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马可福音》的主旨。第一阶段,耶稣广受民众的爱戴,数千人得到医治,他周游各地讲道,所以在第一到第三章,耶稣到处受到欢迎,耶稣的声望高涨,万民拥戴,非常成功。接着进入到第二阶段,情势开始逆转。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安息日,冲突随即升高。不久以后,耶稣的敌人就比朋友还要多。在第七到第九章进入第三阶段,耶稣把重心放在12门徒、12个男人,从服事几千人到现在专心带领12门徒,前九章涵盖了两年半的时间,第十章涵盖最后六个月,十一到十六章涵盖最后一周。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这里到底发生什么事,竟然完全改变了耶稣服事的方向呢?

我们回来看刚才的图片,左边的图片是在黑门山脚拍摄的,一个称为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地方,这个地方很有名,是约旦河的发源地。约旦河宽30到40尺,从峭壁直奔而下,在黑门山脚下,名符其实,就像从磐石流出来的水。约旦河没有确切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它是黑门山顶的积雪融化,沿着山边裂隙流下来,再从河面地底的洞冒出来,所以它只是看起来像河,和这一样宽,或是更宽,从这座峭壁直奔而下。你可以想想看,这样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一定会引发迷信,以及邪教崇拜,几千年来,这里确实成为异教敬拜中心。从峭壁流出的水上方,不知道你看不看得清楚,这里有一个洞穴,峭壁面这里有一些凹洞,只有几个小凹洞,我想已经有人看到了,他们通常是把神像放在凹洞里。我要特别提出两个特别的神像,其中一个是希腊的潘神,直到如今,这地仍被称为潘内亚斯或是班尼雅斯;另外一个是凯撒的雕像,那是希律王的四个儿子之一腓立所立的神像。希律王死后,腓立继承这块封地,就用自己的名字为这地命名,罗马皇帝称之为该撒利亚腓立比,也就是“凯撒”加上“腓立”。我们现在来想想,一个是希腊的潘神,他是希腊神只,可是却以凡人的样貌出现;另外一个则是凯撒,他是人类,可是却被称为神。

有一天,耶稣带着12门徒来到这个地方,他问门徒:人说我是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在这里了吗?身后的一个雕像是化身为人的神,一个是被奉为神的人,这个时候耶稣问,那么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

门徒回答:有人说你是先知转世,因为你才30出头,你的才智过人,你前世一定是一个伟人。耶稣说,有意思,那我前世是哪个人呢?有人说是耶利米,也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那你们说我是谁?”耶稣祂等着问这个问题,等了两年半,答案是从彼得口里说出来的。“你从前活着,但不在这世上,你是活在天上。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我希望你知道谁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就在几个礼拜以后。是马大说的,她不只厨艺好,更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

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于是,耶稣就对彼得说:如今祂终于可以去完成两件事。祂提起两件祂从未提过的事情,祂说现在祂要建立祂的教会。在这之前,祂从未提过教会。祂讲道、医治、喂饱众人、平息暴风雨,但是从来没有提过要建立教会。如今,祂说要建立教会,因为在人还不认识耶稣之前,祂不能建立教会。教会是要建立在认识耶稣的人身上,这样教会才能建立。而彼得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磐石。他原本的名字是西门,指的是风中摇晃的芦苇。耶稣说,西门,你是芦苇;但我要使你成为磐石。很感人吧。当彼得一说出耶稣是谁,主便说,祂现在可以建立教会,且死在十字架上。

门徒跟随主两年半的时间,祂未曾对自己的死泄露只字片语,只字未提,现在祂说自己可以上十架了。但这个时候彼得却又说错话,他才刚刚称耶稣为王,说祂是基督,现在又说:我不让你上十架。谁才是王?你是王,但是我不让你死。别怕,你可以把教会建立在我身上。但是我不会让你上十字架的。当下,耶稣就严厉地斥责他。

黑门山脚下就是分水岭。当时,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上山,爬到雪线之上,黑门山终年积雪不退。就在那里,彼得说,祂的衣服洁白,比洗衣粉洗出来的还要白。彼得其实是用“洗洁剂”这个字眼,当时的洗洁剂就等于现代的洗衣粉。那是因为他们看到有光从衣服里透出来,他们看到主的荣耀。从那以后,主就朝着十字架直走,一路往南,直到赴死。这就是《马可福音》的架构,马太和路加都用这个架构作为基础来写作。

现在我们来对《马可福音》做一个总结。《马可福音》有什么重要性呢?

第一,它让我们对基督的位格有清楚的认识。我不知道各位读《马可福音》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挑几节经文来读,我不会告诉你经文出自哪里,我在各章挑出一行。“祂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祂”;“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耶稣打发他走,严严的嘱咐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祂显露出来”;“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耶稣不愿意人知道”;“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嘱咐他们说,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马太、路加和约翰福音中完全没有提到这些。在前两年半中,耶稣禁止任何人谈论祂是谁。两年半过后,祂才问门徒“我是谁?”你们认为我是谁?看得出主是如何预备门徒的吗?祂要门徒自己得到结论。祂是为他们好,不要他们听从邪灵或道听途说。祂要门徒从天父那里认识祂是谁。圣经学者所谓的“弥赛亚的奥秘”,是《马可福音》中的一大特色。马可说主在守密,禁止他们告诉任何人,借此约束他们的思想,直到主认为门徒已经知道而且也学到够多。一般称黑门山脚下这个时刻为“大认信”,这件事扭转了整个剧情。

所以《马可福音》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基督的工作。《马可福音》最着名的特色就是强调基督的死。有人说《马可福音》就像快车先减速,然后慢慢进站。他用几页篇幅,匆匆的带过前两年半,然后放慢速度,用接下来几页涵盖几个月。速度再减慢,用几页描写一周。接着再用几页描写一天,然后再细述几小时。最后快车停靠在各各他。一开始是全速前进,然后一路减速到终点,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工作。

马可强调耶稣受死的人性层面和神性层面。人性层面是这样的,耶稣是因为亵渎神的罪名而受审,现代的鲁西迪同样也被控这项罪名,而且判决有罪。在回教律法和摩西律法中,亵渎神都是死罪,所以耶稣被控亵渎,只是因为祂说自己是神。在犹太律法中那是死罪,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试图寻找见证来控告耶稣,只是证词都各不相合。于是祭司做了一件违法的事,他对耶稣说:我奉永生神之名命令你,告诉我你是谁?奉永生神之名的命令一下,身为犹太人的耶稣自然必须开口。祭司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主说:我是。大祭司就撕裂衣服说,你们都听见了,你们的意见如何?70个人都说治死祂。问题是,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处死祂,因为犹太人受罗马政府管辖,所以要获得罗马政府许可才能将祂处死。但在罗马律法中,亵渎神不是一项罪名。这么一来,该怎么做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更改罪名。他们把耶稣送交彼拉多,控告祂犯了叛国罪,而非亵渎神。马可清楚记下这件事,叛国罪不是耶稣自称为神而是自称为王,犹太人的王。这就是耶稣之死的人性层面,从头到尾都是不公不义的。耶稣祂既没有亵渎神,也没有叛国,全是被人陷害的。

《马可福音》中也有神性的层面。耶稣一开始就知道,祂来是要为人受死,牺牲自己,来救赎世人,这事必要发生。祂一定会遭到背叛,神定意如此。而彼得也势必会试探耶稣,劝祂逃离十架。在这个地方,生动地描绘出基督人性的层面,耶稣如何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马可福音》非常适合未信者来读。

《马可福音》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它通篇都谈到了两个关键字——惧怕和信心。惧怕和信心贯穿全书,彷佛要人面对抉择,你对这件事,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惧怕或信心?记得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吗?耶稣站在船上,门徒对祂说,我们丧命,你不顾吗?耶稣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这一切只为带出一个重点——不要怕,只要信。不要怕,只要信。即使到最后耶稣复活的时候,马可还是坦承门徒看到耶稣了,可是还是不信。他要责备门徒的不信,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你们为什么惧怕?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信。

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在面对超自然现象的时候,不要怕,只要信。就是因为这样,我总是推荐未信者读《马可福音》,对不认识耶稣的人来说,《马可福音》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以及可以怎样回应。

在结束《马可福音》之前,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清楚,因为如果没有说清楚,以后会有很多的问题。那就是《马可福音》的结局很特别,事实上,它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完。早期发现的《马可福音》手稿,到第十六章8节的中间就结束了。它最后的一个句子很怪,它说:因为她们怕……,然后句子到此就结束了。英文翻译通常会稍微润饰为“因为她们惧怕”或是“她们害怕”,但句子确实是突然断掉,而且结束在惧怕这个重点。《马可福音》的主题是围绕着惧怕和信心,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故事后来发展如何?马可为什么不好好地写完呢?为什么在《马可福音》中,没有耶稣复活以后显现的记载呢?只写到空坟墓,有人发现坟墓是空的,可是却没有提到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这在福音书中是很不寻常的。我想至少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马可故弄玄虚,留下未知的结局,让人可以揣测。不过我想这不太可能,这种结局很怪。他只写到,妇女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各位会不会觉得,这样的福音书结尾未免也太奇怪了。

第二,《马可福音》没有写完的第二种可能,是马可写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可能是突然被捕或者被带走,以致手稿没有完成。

第三种可能是,结局因为某种原因而失传,可能是被撕掉或者是手稿被毁了,或者甚至有可能是被彼得撕掉了。因为这本福音其实是彼得的福音,记载彼得传讲耶稣的事迹,耶稣复活显现的主要对象包括彼得在内。虽然我们不知道时间、地点,但是最早看见耶稣显现的男人就是彼得,这里没有这段记载。我想,或许彼得认为这太宝贵、太亲密、太私人,所以不愿意公诸于世。没有人知道,上天堂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虽然信徒不见得关心,但是别人一定会问怎么回事。

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后来有人加入其它结局。不同版本的《圣经》,结局不尽相同,有的短,有的长。但是,只是长短不同的差别而已,总之有人完成了《马可福音》,故事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圣经》大多采用长的结局,就是第9到20节。这个结局兼顾了惧怕和信心,它的确说到门徒不信他们所看到的,也提到一些耶稣的言论,重要却不讨喜的言论,因而使得这个结局受到质疑。比如说,耶稣在这里谈到了方言,这是耶稣说门徒说方言的唯一记载。另外,还有赶鬼、医病、拿蛇、不受害,这些保罗在马耳他都遇到了。这是大家不爱听的。另外,耶稣在这里也提到得救必须要受洗。祂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这也是大家不爱听的,所以后来争议不断。虽然这个结局不一定是马可所写,但是至少是初代教会里的人写的,反映了初代教会对耶稣最后托付的认知,也涵盖了其它福音书的内容。

这里提到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也提到《马太福音》中的大使命,看来是有人把其它福音书拼凑起来,然后完成了马可福音的结局。我想等我们以后上了天堂,就能够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原委搞清楚了。但是我相信这个较长的结局的确出于神,它真实反映出初代信徒的共识,即使那不是马可所写的,也不是彼得所说的。

《马可福音》就研读到这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